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各家之竹翠相交——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日中国外文局综述6月15日至18日,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作为承担党和国家对外宣介任务的国际传播机构,中国外文局局属八家单位共携1500余种、近3500册图书参展,其中外文图书占比64%,涉及中、英、法、西、德、俄、葡、日、阿、韩等30多个文种,内容涵盖领袖著作、对外宣传中国主题、当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儿童绘本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全方位、多语种、多角度、多题材展示了外文局翻译出版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传承与创新“齐飞”,文化与科技“交融”——第十九届文博会观察本届文博会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凸显文化与科技水乳交融,充分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深厚底蕴与发展潜力。
中国动画电影“全龄化”进阶之路在突破了传统文化的题材范围,超越了低幼化的审美情趣,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向“全龄化”的目标前进。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三峡文物?针对三峡文物开放使用不足,活化利用形式单一等问题,规划指出要在深入研究阐释基础上,创新三峡文物展示利用,促进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旅游深度融合,讲好传统文化的新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乡村博物馆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乡村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建设、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要比以往更关注其品质建设,为打造内容强、形式新、活动好的场馆而努力,让游客真正从“走马观花”式参观切换至“下马看花”式体验。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离不开创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创新。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文化产业各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综合创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非遗不等同于“冷门绝学”,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非遗并非曲高和寡的高深艺术,也不是少数人掌握的独门绝技,而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
你所在的城市,“网红”了吗有学者分析,“网红城市”已发展至4.0时代。1.0时代,主要是以自然风景闻名的城市,如丽江、大理。2.0时代,出圈的是人工城市景观,典型代表是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3.0时代,“吃喝玩乐”是关键词,如长沙的“超级文和友”备受关注;4.0时代是“产业时代”,靠“消费性服务业”火热的淄博是典型代表。
国潮,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近几年,随着“国潮”兴起,中国文化符号、中华美学精神、传统技艺、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越发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引领着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