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江文化深度融入沿线城市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0-28 10:16:29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李先昭 廖健伟 印丹 昝寻寻 | 责任编辑:杨俊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江苏作为重点建设区之一,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同时又该怎样利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契机,推动长江沿线城乡融合及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中华文化标识影响力
记者: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张鸿雁: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强调整合一系列文化遗产后所反映的整体性国家意义,由国民高度认同、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组成;国家文化公园具有社会公益性,可为公众提供了解、体验、感知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以及作为社会福利的游憩空间,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其中进行保护和创造。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孕育了华夏5000年文明。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轴”。长江流域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地,也是文明高地,同时又是经济发展高地。因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赋能沿江城市发展
记者: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城乡融合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有哪些推动作用?
张鸿雁:从历史上看,长江沿岸是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大量经济繁荣、发展质量高和生态环境好的沿岸城市。可见,长江一直以来对于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建设、利用好长江,特别是长江文化,对于沿岸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无疑也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规划上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强调文旅融合、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建设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延续和发扬长江的历史文化文脉和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继承和发扬长江文化的同时,长江文化也会给长江沿岸的城市提供文化和生态的赋能。例如,对长江沿岸城市的空间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文化保护项目以及城乡村镇的改造开发和保护,都有助于长江沿岸城市和乡村激发文化和生态潜力,推动实现长江沿线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挖掘江苏多元优势,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记者: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过程中,应如何挖掘和彰显江苏的多元优势?
张鸿雁:首先,在空间格局上,江苏江河交汇、通江达海,造就了江苏文化融合汇通的特点。在江苏,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提供了丰厚多元的文化滋养,共同造就了江苏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长江在江苏省内汇入大海,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通道;江苏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特殊位置,又将中国内地与沿海连接起来,促进沿海地域、长江地域、黄河地域和北方地域的互动融合。
其次,江苏的沿江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强大经济基础。长江沿线省市经济总量排名江苏省位居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座万亿元经济规模城市。其中,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个沿江城市,江苏成为长江经济带破万亿元城市最多省份。2021年全国百强县前十名,江苏占六席,全部来自沿江地区。
再次,江苏沿江城市的文旅资源禀赋出众。江苏省沿江8市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个,4A级景区136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7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2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1项,国家级文保单位210个;沿江8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达11个(含县级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
独特的空间格局、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丰富的资源禀赋,再加上江苏省内丰富的产业载体以及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都将成为江苏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优势。
加强顶层设计,营造亲水的滨江生活体系
记者: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在建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建成后,长江沿线城市的建设又该如何与公园形成良性互动?
张鸿雁:江苏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规划须从全局出发,要有整体性,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既具有江苏特色、又符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地再进行规划和设计。
现在一些城市或地区在围绕长江做建设时,往往会出现重建设、轻利用的现象,花重金打造了项目,却没有让这些项目真正融入沿岸居民的生活,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滨江不亲水”的现象,这是不利于长江文化的长远发展的。
因此,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后,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公园与沿江的居民生活结合,也就是要让国家文化公园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体系当中,要通过公园的建设,弘扬长江文化,让长江文化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和记忆中的一部分。文化是人创造的,其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人的参与。所以,只有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所在,而有了人,有了生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探索全新发展道路
记者:国外一些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与我们的国家文化公园有何区别?
张鸿雁:国外的国家公园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最早起源于美国对“荒野”的保护,后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采用;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是从国家公园衍生而来,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和探索,两者在目标上虽然有不同侧重,但在对国家精神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目标相似性。例如,美国的国家公园常通过荒野景观、地标景观的展示,强调国家精神的建构,体现主流文化价值;日本的国家公园则在将文化遗产与当地生活载体结合,形成整体性保护的同时,以创新的方式激活文化遗产,促进全民参与;英国则通过国家公园体系,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实施可持续旅游战略,放大人文资源,强化特色文化品牌。这些国外国家公园的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中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