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产业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22)》发布:关注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2022-01-08 17:28:48 | 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杨俊康

中国网1月8日讯  第十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2022年1月8-9日在北京举行。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22)》,内容包括2021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2021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2022年文化产业趋势预测等三部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起成立于1999年10月,2002年7月经原文化部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19年1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国家文化智库。多年以来,研究院围绕北京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秉承“文化可以兴国、文化推动世界”的发展理念,积极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文化创新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智力咨询、知识传播与文化实践,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在每年新年之初举行。新年论坛以最深切的公共情怀、最缜密的学术思辨和最锐意的进取精神,致力于学术与现实交融中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国际趋势的热切展望。2022年新年论坛紧扣“百年征程”与“当代使命”,以“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透视中华文化基因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深刻联系、演变轨迹、价值逻辑和融合模式。

本次报告的发布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教授主持,研究团队包括郑雨琦、陈泳桦、黄碧玲、李典峰、李尽沙、潘智欣、裴慧恩、秦晴、徐嘉曼、张瑾瑜、张艺璇、赵晚晴、朱粲。《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22)》研究成果将以“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形式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2021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1、主题文艺作品

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文化艺术领域的许多创作也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展开。在电影行业,大量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不断涌现。如《长津湖》描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故事,以总票房57.72亿元的成绩霸榜全球电影票房之首,同时《1921》、《革命者》、《守岛人》等主题电影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及佳绩。在广播电视行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3月统筹规划指导,各广播电视台精心组织创作了多档广播电视建党百年重点节目,如《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历史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制作精良、拓新突围,在各年龄段尤其是年轻受众中反响强烈。在出版行业,2021年主题出版融入国家战略,围绕“主题IP”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打造品牌标识。中宣部于8月5日下发了《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出版单位上报的主题出版选题达2232种,经评审,最终确定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70种。这些不同门类的主题文艺作品竞相为党的生日献礼,谱写了中国新的华章。

2、NFT艺术

NFT(Non-Fungible Token)作为非同质化代币,具有不可拆分替代、非标准化等特质,为数字艺术藏品提供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的技术协议标准。它与传统艺术品金融、娱乐传媒、数字文博等领域逐渐融合,形成多样的数字资产和虚拟生态,与传统艺术品收藏相比具有价格公开透明、可追踪认证等优势,在2021年由国外进入国内,并呈爆发增长态势。Chainalysis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NFT市场规模至少269亿美元;据科斯林统计,NFT一词在2021年使用率增长110000%,成为《科斯林词典》2021年度词汇;2021年3月,佳士得首次拍卖的NFT艺术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最终以6835万美元成交,成为在世艺术家拍卖史上价值第三高的艺术品,更是引发收藏、购买NFT艺术作品的热潮。在中国,支付宝、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亦纷纷加码NFT艺术,以蚂蚁链、至信链为底层技术支持先后推出敦煌飞天、九色鹿、新华社新闻等数字藏品深受年轻群体喜爱,并以NFT拍卖、NFT盲盒、各式加密艺术展等形式不断拓宽NFT艺术的边界,为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年轻化、生活化提供新的机遇。

3、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科幻小说《雪崩》,描述了一个人类以虚拟形象在三维空间中与各种软件进行交互的世界,其八大关键特征为身份、朋友、沉浸感、随时、低延迟、内容多样化、经济和安全。随着5G时代计算机性能提升、VR/AR头显设备成熟,在后疫情时代激增的虚拟生活、娱乐、社交、消费等需求刺激下,2021年元宇宙正在加速成为现实。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公司的名字改为Meta,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元宇宙”热潮。在国内,以腾讯、字节跳动、网易、米哈游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企业,依托微信、抖音、原神等王牌产品,加速布局元宇宙,为场景化社交、虚拟偶像、自组游戏、加密艺术、虚拟旅游等新型网络文化产品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商业潜能,也为工业、文旅业、互联网业、游戏业、教育业、房地产业等领域来带深远的影响和无尽的发展可能。

4、云展演

受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大流行及其防控管理措施的影响,线下的会展、演艺等艺术活动陷入停滞状态。为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2021年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支持鼓励发展云会展、云演艺等业态,有力地帮助了它们的复苏。如老牌展会广交会相约云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于网上开幕,中国贸促会已举办线上展会300多场。与此同时,受益于5G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传输效率上的大幅优化为4K、8K高清视频以及VR、AR等技术在移动端上的流畅播放扫清了障碍,使每一台手机用户都能在云端享受剧院级的视听盛宴,推动了线上演出向在场化、个性化、 碎片化方向发展。以2021年2月国家京剧院和咪咕公司协力推出的线上京剧《龙凤呈祥》5G+4K超高清演播项目为例,演出借助VR技术以多视角、多机位呈现舞台画面并加入“云导赏”“云解说”等幕后花絮环节,让观众得以自主选择观赏视角,并对线下剧场环境进行“复刻”与升级,上线叫好、鼓掌、打赏等弹幕、表情包功能,创制“云打赏”“云包厢”等模式,增加云端剧场在场互动的体验感。

5、红色文旅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路线导览。根据携程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可知,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倍;在这些旅游群体中,“80后”、“90后”占比高达69%,不仅如此,红色文旅还在年轻家庭中广受欢迎;从地域方面来看,北京、南京、上海成全国最热门目的地前三。此外,红色路线还为乡村文旅增添了动力,使得乡村地区较为受益,个别地区订单量最高增长17倍。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两倍,2021国庆假期红色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了230%。由此可见,红色文旅符合年轻化家庭的体验需求,为区域协调发展也带来了充足的益处,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在未来发展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新业态。

6、国风节目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华夏风采魅力,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以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等为代表的一批广播电视文化单位在2021年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国风节目,广受观众的好评。作为全国优秀文艺节目出品方的重要代表,央视在今年再接再厉,继续推出了一系列精品节目,例如国风少年创演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以及经典名著领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等,寓教于乐,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南卫视在2021年的表现则更为亮眼:伴随着年初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掀起的第一股热潮,河南卫视迅速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并在其后推出了以中国传统节庆仪式为主题的《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国风晚会节目,其中精彩的表演如《芙蓉池》、《祈》、《龙门金刚》等歌舞演绎,无一不以极致的美学手段创造性的表达途径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激发着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些国风节目的成功推广,还掀起了一阵国风节目打造的热潮。2021年末,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联合打造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绘画融入舞蹈,在全国多地反复巡演,成为很多国人心中“审美巅峰”之作。

7、双碳战略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这一降碳目标的明确提出,2021年以来绿色发展将会落到更实际的层面。在“双碳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将加速自身的绿色低碳化之路,这一趋势在文化产业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其中,节庆会展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十四五”期间被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节庆会展业坚定贯彻国家战略,从展览馆设计、展品设计、传播渠道等方面促进其循环发展。不仅如此,国家和各级政府也相继颁布政策促进节庆会展业的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4月颁布的《环保展台设计制作指南》以及2021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倡导绿色低碳会展的《2021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中国会展经济(天津)论坛》等事件都显示出此倾向,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8、非遗电商

根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联合阿里巴巴发布的《2021年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淘宝天猫平台上非遗消费者数量、人均消费支出连续三年实现双增长,截至2021年6月30日,这些平台上非遗店铺总数量超过3.5万家,较两年前增长接近32%,在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其中,85后和90后是目前非遗电商的消费主力,而非遗商家当中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预示了其可观的发展前景。“非遗+电商”的模式,不仅引领年轻人才回家,还为乡村振兴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近一半的非遗产业都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这种下沉式产业充分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的就业与增收。可以说,非遗电商已经逐渐从冷门走向热门,从小众走向大众。它的出现,让更多的非遗手工艺人走出一隅,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与传承步入到一个新的台阶。 

9、漫改IP

近年来,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进入平稳增长期。根据2021年的《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可知,在数字文化内容的诸多价值来源当中,漫画已经成为继网络文学之后的第二大来源,占比达到20%。2021年初,爱奇动漫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并公布了2021重点漫画片单,提出了IP孵化的重点工程“苍穹计划”,致力于扶持中国原创动漫,打造优质品牌,挖掘新人创作者。一年以来,原生漫画IP在各方的积极支持下正在茁壮成长,不仅被改编成为动画、电影、游戏等多种形式,而且还参与到旅游推广等多种跨界性质的合作当中,使得动漫行业总体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10、女性电影

2021年,女性题材与女性导演纷纷在大银幕上大放光彩。从开年的《你好,李焕英》到年尾的《爱情神话》及《穿过寒冬拥抱你》,女性导演为2021年的中国电影贡献了无数高光时刻。其中《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等电影,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成为一年以来的新爆款。2021年国际电影节期间,四位女性电影创作人相聚上海,发起了一场以《看见大银幕的女性力量》为主题的论坛,在不同的年龄、身份与风格的碰撞之中,刻画出当代女性电影创作人的生存图谱。从题材上看,无论是家庭亲密关系的表达,或者是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世界可能性的探索,女性导演大多从自身经历出发,以情感为锚,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除了演员转型作为导演之外,大部分女性导演均有专业教育背景和创投市场打磨的经历,她们以专业的态度和细腻的情感触觉为2021年的中国电影贡献出不可缺少的光彩。

二、2021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打造积极向善的文化环境

2021年5月,由国家网信办牵头、工信、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空间治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正式展开。作为网络空间的一次“大扫除”,此举为政治网上各种负面文化现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次会议、中国作协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四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这些行动与会议指示,都预示着我国正在规避各种泛娱乐化的文化现象,积极向文化艺术行业规范化管理不断迈进,建立起和谐、进步的公共文化空间。

2、双减政策下艺术教育兴起

2021年“双减”政策开始在全国推行,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教培行业陷入有史以来最动荡的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新东方、学而思等各大知名学科培训机构释放业务转型的信号,甚至跨行转型艺术教育,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都意味着教培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新东方官方社会招聘一栏上线美术相关职位,职位包括但不限于美术教学研发、少儿美术教师、少儿美术项目主管等。此次美术项目为线下教学,主要面向3-8岁儿童进行线下绘画教学。字节跳动大力教育旗下的中小学课程在线辅导品牌清北网校也于近期推出了美育大师课系列内容,应对不同领域的美育启蒙。这些艺术教育的出现与成熟,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双线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

2021年,随着“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的继续蔓延与传播,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尽管病毒大流行的情况不断出现新的挑战,但是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与管理模式,并进入到与之持续性抗争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也发展出了各自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传统的线下文化行业积极寻找新的市场通路,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线上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加力发展,积极推出创新性产品,增强用户的线上体验。2021年6月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积极促进双线融合。这也意味着,无论在后疫情时代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过分侧重或依赖于线下或线上的单一方面,只有形成双线融合,达成彼此的合作与互补,才能构成更加健康完整的文化产业新业态。

4、美学经济助力城乡发展

美学经济是消费者日益增强的体验经济和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产物,其核心为美学,即审美。这样一种以美学为核心的生产与消费也使劳动者、企业、和价值生态发生了转变。在实践探索上,美学经济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如河南修武县美学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出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了探索美学经济驱动县域发展的典型案例。美学经济在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赋能乡村特色产品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文明美丽环境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修武当地的文旅融合、美丽乡建和村民就业上带来了积极影响。在未来,美学经济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和多元,也将进一步向城乡地区推进。简而言之,美学经济是迎合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区域文化传播的有利途径。

5、数字文化出海力度加大

在2021年的五·三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加强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1月,商务部、中宣部等17部门更是联合印发通知,大力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高质量发展。受全球疫情等外在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产业出口陷入相对的停滞期,迫使我们寻找更多新的出路。而以游戏、网络文学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因依托于其互联网媒介的特殊性质,则加大了出海的力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载体与新表现形式。依赖于我国移动互联网及相应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各类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与IP源源不断地涌向海外,有效地提升了我国文化在海外地区的影响力。

6、体育行业成为新引擎

2021年是体育盛会之年。延迟举办的2020东京奥运会、欧洲杯和美洲杯足球赛在这一年都全面回归,牵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顺利举办,同样彰显着我国运动健儿们卓越的风姿。2022年初,北京更是即将迎来首届冬奥会的举办,下半年,在杭州还将举办第十九届亚运会。这些海内外的各种体育盛事,都在无形中促进了中国体育行业的不断兴起:一方面,体育行业的影响力不断破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关注的焦点,也引领着文娱的新气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各色体育运动的独有魅力,并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带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体育培训已经成为了一片新蓝海,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7、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基于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原轻工业部发布的1986年《工艺美术专业职务试行条例》,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化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部署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针对工艺美术业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等问题。《意见》健全制度题词,优化公共服务,适用于工艺美术制作、工艺美术研究、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的工艺美术专业人员,为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促进了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高效发展。

8、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

2021年以来,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国内一线城市新一轮发力博弈的焦点。年初,上海率先打响头炮,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国际数字之都的基本框架,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数字之都。目前,智慧城市成为了国际城市化发展的热门之一,全球都在热火朝天地布局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同样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并形成了多个智慧城市群。2021年伊始,各个地区便相继发布新政,智慧城市开局即成热门。对此,国家住建部也明确表示将大力推荐智慧工地,智慧建筑等相关技术的运用。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之路一个新的指引方向。

9、文化产权保护提升

2020年修订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已于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新《著作权法》从作品的定义、领域与类型,权利内容,权利归属,权利限制,邻接权,权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而细致的修改,为很多新型的作品和文化业态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新著作权法的修订,给文创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调整了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则,对于作品素材使用的侵权风险做出了说明;另一方面,它用表述的开放性保护了文创企业新类型作品,实现了交叉保护、多层次保护。这种对于文化产权的保护提升,有益于行业的规范化管理,积极鼓励了文化创意的生成,对于提振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0、中国表达不断加强

在文化艺术作品当中,中国的表达在不断增强、民族性意识在不断觉醒。一方面,民众声音中出现了进口片争议。2021年以来,进口片和国产片相比,无论在引进数量及票房上都全面溃败,国产影片的票房及好评度均超越了进口片。如《速度与激情9》创造了13.9亿元的全年度进口分账影片票房成绩,但远不及排名前三位的国产电影。而《无依之地》、《尚气与十环传奇》等影片所引发的争议也影响了进口电影的发行。另一方面,广电总局推出“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电视动画片)”、“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等多项扶持举措,为体现中华文化基因、中国故事元素和中国审美特色的节目走出国门提供创作扶持。不断觉醒的国人意识以及自尊自信需求,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更是全球电影制作和发行策略端不可不考虑的议题。

三、2022年文化产业趋势预测

1、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完成到2035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未来我们将在文化产业开展全方位的发展布局,坚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加强科技发展规划,顺应数字化大趋势,在互联网大潮中积极应变,加强年轻化传播,促进智能化发展。此外,文化强国的建设要求各地区之间的协调统一,为此,需要加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区等区域的文化协同共进,增强区域合作的凝聚力,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2、文化产业继续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断转型升级,而这在未来依然且始终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实践,各种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搭乘“数字快车”,文化产业也在朝着家庭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继续发展。科技创新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将是未来10年的时代主题。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产业资源,推进5G与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相结合,积极发展新型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是未来持续不变的主题,也将有力地提升我们文化产品的创意性与文化服务的体验感。

3、电子竞技成为被主流认可的文化活动

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电子体育表演项目中,电子竞技作为表演赛事首次登上亚运舞台,中国队取得2金1银的成绩,为国争光。2021年11月,由中国珠江集团公司出资组建的EDG俱乐部派出的代表队在冰岛夺得了S11英雄联盟年度总决赛的冠军,标志着经过十年在电子竞技领域的深耕,我国在《英雄联盟》这一赛事项目上已经取得了和韩国同样成绩。如今,电子竞技作为正式项目入选2022年杭州亚运会,响应了12月13日亚奥理事会在官网“支持鼓励单项协会和各自对应的虚拟运动合作”的口号,也标志着电子竞技作为年轻人喜爱的竞技赛事,已经走在了规范化、成熟化、体系化的道路上。在未来,电子竞技将越来越成为被主流认可的一项文化活动,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健康与生态问题成为关注重点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等等关键词将愈发成为广大人民的新诉求。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健康养生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也日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当下,我国不再着眼于追求纯粹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目标,而开始不断关注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话题。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结构日益趋向老龄化,老龄网络用户规模也在迅速增长,“银发经济”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养老型文化产业也将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健康养生型产业,例如养生餐饮品牌、各类保健运动等,也在不断涌入市场;此外,在双碳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我们对于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低碳模式也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5、美育成为社会新风尚

2021年,美育教育利好政策频出,美育已经被提到时代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然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发展机遇。2021年4月,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2021年5月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有关情况》(以下简称《情况》)。《情况》对近年来美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今后工作的三个重点方向:其一是全面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其二是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其三是完善强化学校美育评价机制。在未来,除基本学科教育以外,美育教育也会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大重点,这种模式的推广,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多维度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6、双循环格局进一步完善

自2020年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来,我国便致力于在后疫情时代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这一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也将在未来更加清晰明确。从国内情况来看,首要的便是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从国外环境来看,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动,我们都需要牢牢把握住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锐意创新,积极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出海模式。例如,作为中国网文出海先行者的阅文集团,入选了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其开创的“生态出海”模式,实现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融合。

7、严格、规范化网络管理成为常态

规范且明朗的网络环境对于促成虚拟性公共空间的和谐、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网络平台的规范化管理,积极介入监督,加强正向引导。尤其是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一代,更是要着力于建立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例如在游戏领域,相关部门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等。这些趋势在未来一年还将继续坚持推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8、广播电视领域行业法规将明确化

2021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部广播电视法将要在未来出台。意见稿提出,国家将加强智慧广播电视建设,推动广播电视科技创新与服务升级,提升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广播电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深度融合发展。征求意见稿从业务准入、制作播放、传输覆盖、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拟定,整体内容明确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财政、金融层面对广播电视行业改革发展的鼎力支持。这也预示着我们的广播电视行业在未来会生成更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将会带来更多优质的文化输送服务。

9、网络发行机制更加成熟

经过了2020年疫情的网络电影大爆发,本年度网络电影无论在制作还是在发行方式上都更加成熟及多元。多部预备于院线发行的电影转为网络首发,如《东北恋哥》等,为网络电影市场带来了更加成熟和精良的制作。富有经验的电影人开始陆续转战网络电影市场,为市场繁荣和革新带来了新的气氛。由于正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网络电影尚没能突破其自身观影人群的天花板,市场下沉的基础上并未出现口碑引爆之作。在未来一年中,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继续推进与市场的进一步发掘扩大,网络发行机制将更加成熟,更多的优质作品涌现将成为可能,网络影视的发行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10、原创性文化艺术内容质量提升

2021年末,《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出台,对于当前常见的短视频剪接、授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种管理规定之下,一部分基于二度创作、视频搬运的内容制作模式将难以再成为竞争致胜的法宝,也因此开始倒逼内容生产者朝着提升质量、注重原创、深耕内容的方向发展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一年中,更多的原创性作品将出现在我国的市场中。同时,它也向广大文艺创作者发出了一个指引信号:只有那些注重大众需求,不断提质增效,着力于打磨内容主题,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且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优质文艺作品,才能够成为在文化艺术领域角逐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