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节气动态

于霜降至立冬间,解读非遗扎染里的节气“名城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06 10:40: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杨俊康


深秋的密云冶仙塔下,一片片蓝白相间的扎染布品在微风中轻扬,为古老的景区注入了鲜活的文化气息。由“节气中国”文创小组策划的“节气非遗里的名城记忆”自然扎染工作坊,作为北京市“四名汇智”计划支持项目,于10月23日至11月7日在密云冶仙塔清白文创空间成功举办。活动通过巧妙融合北京名城景观、二十四节气文化与非遗扎染技艺,为公众开启了一场感知自然节律、触摸城市记忆的文化旅程,探索了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当节气智慧邂逅扎染技艺

扎染,这门古老的“草木染”技艺,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天然的联系。活动深度挖掘了霜降时节板蓝根采收、立冬后染料低温发酵等物候特征与古法染色工艺间的科学关联。参与者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将燕山山脉的轮廓、白河水的波纹这些密云独特的地域元素,通过折叠、捆扎、浸染等传统技法,转化为布匹上充满诗意的蓝白纹样。这使得抽象的节气知识和城市记忆,转化为可观、可触、可感的艺术体验,彰显了“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四名汇智”赋能,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

本次工作坊是“四名汇智”计划在推动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又一具体实践。该计划旨在汇聚“名城、名业、名人、名景”资源,构建协同发展平台。在此框架下,活动成功链接了本地非遗传承人、景区资源、文创设计力量以及社区民众,形成了“文化体验+创意转化+产业试探”的闭环模式。例如,开发的“节气扎染体验包”让参与者收获独特作品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可推广的文化产品。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

产业视角下的观察与展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活动为非遗赋能文旅产业提供了微观样本。它将文化体验融入旅游场景,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有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发二次消费,为地方文旅经济注入活力。同时,活动也启示,非遗的产业化需要更广泛的跨界融合,例如与教育研学结合开发深度课程,与时尚设计合作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等

以工作坊扎染作品为提取元素二次创作的AI海报作品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名城保护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挑战依然存在,如实施成本的规模化控制、创意产品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市场化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在未来的探索中寻求破解之道

此次密云冶仙塔的扎染工作坊,如同一场文化实验,生动表明非遗并非静止于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赋能城市发展的活性资源。在“四名汇智”计划的土壤滋养下,当时节的气息、匠人的巧思与公众的热情交织在一起,传统文化便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城市留下深刻而动人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