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教育合作迈入新阶段,G20框架下共绘全球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10-31 14:03: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杨俊康

bda3ba230eb63ea9a3ed0844787818c.jpg

多国教育学者在现场展开对话。(活动方供图 中国网发)

2025年10月27日至2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G20教育对话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教育、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主题,汇聚来自G20成员国及嘉宾国的政策制定者、教育专家、学者、师生代表以及国际组织成员,通过G20教育对话、可持续发展系列对话以及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聚焦教育转型、人工智能赋能、气候行动、职业教育合作等前沿议题,推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核心驱动力获广泛共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欣路指出,教育不仅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所有目标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他强调,面对全球性挑战,G20成员唯有深化合作,才能共克时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鲁新进一步指出,教育应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多边主义的桥梁,尤其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教育合作对于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副校长诺曼·莫西亚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呼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教育体系。

10月27日,G20教育对话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邢占军,阿根廷比较教育学会会长费利西塔斯·阿科斯塔,意大利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罗莎·博蒂诺,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从课堂到社会”分别作主旨报告。各国嘉宾围绕“面向未来的教育研究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对话。

“四地联动”展示中国基础教育创新实践

为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10月28日,会议创新采用“四地联动”机制,分别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华附小、北京一零一中学及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举办可持续发展目标对话,聚焦“负责任消费与生产”“气候行动”“人工智能赋能优质教育”“良好健康与福祉”等主题。

稻香湖学校通过跨学科项目将人工智能融入生态教育,清华附中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强化学生全球胜任力,清华附小与北京一零一中学则分别从课程重构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课堂走向社会。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国基础教育在可持续教育方面的前沿探索,也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土化方案。

image.png

活动展示了基础教育阶段在可持续教育方面的“中国实践”案例。(活动方供图 中国网发)

人工智能与绿色转型重塑未来教育范式

在10月29日,作为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平行会议,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规模进一步扩大,讨论议题更为深刻,涵盖“大学科研国际合作: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全球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范式转换”。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萨尔曼·阿西姆指出,技术革命正加速劳动力市场重构。他以中国山西、内蒙古的调研为例,指出传统能源行业岗位预计至2050年将大幅减少,而电动汽车、低碳制造等领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他强调,教育机构必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将绿色技能、数字素养纳入核心培养目标,并通过政企合作建立技能再培训机制,以应对结构性失业风险。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阮华教授分享了亚太地区11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成果。她指出,新加坡通过“数字孪生校园”模拟实验场景,柬埔寨依托移动端平台扩大偏远地区教育覆盖,但数字鸿沟仍是普遍挑战——部分东南亚国家仅30%高校具备混合教学能力。德国工程院院士葛兴福提出“互补型合作”模型,认为中德两国可在传统制造与数字技术领域形成“技术-应用”闭环,推动全球教育范式转型。墨西哥哈里斯科州教育部代表克鲁斯·埃雷拉也分享了实践案例,该州已通过“人才网络计划”资助150名学生赴中国深圳学习人工智能,使青年成为深化跨国合作的“毛细血管”。

机制化突破:从案例实践到全球联盟构建

会议期间,多项机制化成果落地,标志着G20教育合作从论坛式交流向常态化、制度化行动转型。其中,《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路径与方法:中国案例》正式发布,系统梳理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路径与模式。编写组代表卢丽红指出,职业教育需从“单向输出”转向“共建标准”,推动中国技术模块嵌入国际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同时,一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发起的国际教育合作机制在活动中正式启动。来自南非、泰国、阿根廷、墨西哥、意大利的代表分享了国际教育合作机制的理念与愿景。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副校长诺曼·莫西亚对此寄予厚望,认为它将有力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全球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

产业化发展:教育合作与产业链升级同频共振

从产业发展视角看,本次会议凸显出教育合作与全球经济转型的深度绑定。一方面,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亟需跨国产学研协同。例如,王府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AI课程,已成功培养学生进入硅谷及联合国机构,印证了教育内容需前瞻性对接产业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成为全球供应链韧性建设的支点。随着RCEP等区域协定的推进,技能标准互认将有效缓解制造业劳动力错配问题。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李慧指出,美国高校在国际化指标上有所下滑,而中国高校科研产出增长但全球声誉建设仍滞后。她建议通过联合出版、学术品牌共建提升全球影响力。施普林格自然中国区总监李琰则强调,在AI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术领域的背景下,必须坚守人类作者的核心地位,确保技术服务于知识传播的透明度与效率。

书写全球教育治理新篇章

本次G20教育对话作为思想碰撞的高端论坛,在推动全球教育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的重要领域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G20研究中心主任牛华勇指出:“教育合作不再是软性议题,而是应对气候危机、技术革命的核心战略。”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端学术会议”G20教育对话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项目负责人王燕表示,未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标准体系、激活青年力量,G20框架下的教育创新有望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如会议所展示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人工智能到绿色技能,从案例实践到机制构建,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连接各国、联通未来,为构建平等包容、韧性更强的世界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