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高原真情坐标 | 以藏医之技保健康,以团结之力筑安宁

发布时间:2025-10-18 21:11: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闻创


这里既是藏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阵地,以专业诊疗守护各族群众健康;更是民族团结的连心之桥,让古老藏医药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平均海拔4330米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州藏医院如高原明珠般矗立。从藏药浴非遗传承到基层医疗网络构建,从跨民族健康服务到中西医协同攻关,医院的每一步实践,都深深植根于藏医药发展与民族和谐的沃土。

非遗传承与古籍保护并行,守护藏医药文化根脉

2018年,藏药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果洛州藏医医疗总院正是这一古老疗法的重要传承基地。在医院药浴治疗区,药师们恪守古法,从高原甄选雪灵芝、红景天等药材,经蒸煮、发酵、干燥等传统工序炮制药剂,为风湿、腰椎病等患者提供药浴服务。目前,本地群众与外地患者各占半数,非遗技艺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治愈病痛,更成为展示藏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院内藏医药文化展示馆中,60余部抢救整理的藏医药古籍静静陈列,其中不乏孤本珍籍。医院专门成立藏医药研究中心,既系统梳理医师研发的特色配方,又建立特色医技数据库,让珍贵的藏医智慧实现系统化留存与传承,为文化延续注入持久动力。医院通过古籍文献、诊疗工具陈列及健康宣教,向各族群众展现藏医药文化内涵,配合藏医药研究中心建立的特色医技数据库,形成“活态传承+系统留存”的文化保护体系。

制剂研发与医保衔接,让藏药惠及更多群众

藏药制剂研发是医院的核心优势领域。据介绍,医院自主研发藏药制剂达380种,其中190种获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广泛应用于临床。仁青芒觉、坐珠达西等常用制剂凭借确切疗效,成为各族患者的“安心之选”;针对高原反应研发的“二十九味红景天”,更通过青海省医保目录认证,纳入报销范围,大幅减轻患者用药负担,让藏药红利惠及更多人群。

医保衔接让藏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无论是本地藏族牧民,还是来高原工作、旅游的汉族群众,都能便捷享受到藏药服务。“雪域良药,民族情深”的锦旗成为藏药惠及各族群众的生动见证。

多民族服务与文化交融,筑牢民族团结连心桥

医院诊疗区的藏汉双语标识格外醒目,医护人员来自多个民族,形成互帮互学的工作氛围。不同民族医护人员在医术交流中传递文化,让民族团结融入每一次问诊、每一剂药材的调配中,成为最动人的行医底色。

这种民族团结氛围体现在患者服务中。医院接诊患者涵盖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既有本地牧民,也有四川、甘肃等地的跨区域求医者,甚至有外地游客。面对不同民族、地域的患者,医护人员始终以耐心专业的服务打破隔阂。原院长东杰从医40余载,退休后返岗依然服务在诊疗一线,他向记者阐述:“民族团结从不是口号,而是藏在为患者排忧解难的每一件小事里。”

构建基层医疗网络,让优质服务下沉牧区

针对草原牧区“看病远、看病难”问题,医院主动牵头组建果洛州藏医医疗集团,以制剂、培训、质量等“六统一”模式,统筹州内4县藏医院及45所乡镇卫生院藏医业务。通过这一机制,优质藏医资源持续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构建起覆盖州、县、乡三级的藏医服务网络。

医院还定期组织骨干医师深入牧区义诊,为五保户、贫困户等特殊群体免费赠药,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40排螺旋CT、DR等现代医疗设备与传统藏医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传统疗法+现代诊断”的高效协同,让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西医结合服务。据介绍,去年医院接诊超3万人次,跨区域求医患者占比达三成,服务半径持续扩大。

中西医协同与人才培养,探索藏医药创新发展新路径

针对高原性心脏病、类风湿等本地高发疾病,医院打破中西医壁垒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传统藏医技艺与现代医学技术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让千年藏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新活力。

人才传承是关键。医院通过“师带徒”模式,由老藏医手把手培育年轻医师,已培养百余名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医疗理念的专业人才,保障藏医药薪火相传。医院坚持“师带徒”传统模式,由经验丰富的老藏医手把手培育年轻医师,目前已培养百余名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医疗理念的专业人才。这支人才队伍成为藏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在果洛高原上,果洛州藏医医疗总院以可验证的医疗成效守护各族健康,以规范的文化传承促进民族交融,用实际行动践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成为藏医药领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范本。(图文/中国网  杨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