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高原真情坐标 | 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民族团结的调解温情

发布时间:2025-10-18 20:56: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闻创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扎陵湖与鄂陵湖如两颗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当地群众称之为“姊妹湖”。玛多县人民法院以“姊妹湖”为名设立的调解室,不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阵地,更成为黄河源头民族团结的精神地标。近日,记者跟随媒体采访团走进这里,探寻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原上的生动实践。

玛多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住着藏、汉、回等多个民族群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使得矛盾纠纷化解既要依法依规,更要饱含人文关怀。

“调解室取名‘姊妹湖’,就是要传承‘姊妹同心、守望相助’的理念,让各民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化解矛盾。”

“姊妹湖调解室”创建于2021年,玛多县人民法院以此为载体将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等司法服务延伸至草原,是回应高原群众需求的创新举措。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更多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姊妹湖调解室”工作人员介绍,调解室的骨干力量由法院立案庭、执行局等部门干警组成,成员多为女性,且不少人精通汉藏双语,熟悉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为跨民族纠纷调解提供了有力支撑。

采访中,“保调融合”化解商事纠纷的案例让记者印象深刻。为切实减轻群众诉讼负担,调解室建立“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常见矛盾,优先通过调解方式化解,成功后可直接申请司法确认,既节省了诉讼成本,又避免了矛盾激化。

“姊妹湖调解室”的实践,正是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高原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调解不止步于化解具体矛盾,更通过每一次调解传递民族团结理念,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识深入人心。(图文/ 中国网 杨俊康)











除商事纠纷外,调解室在民生领域同样成效显著。作为牧民口中的“才才法官”,才侦措和搭档才让太常年处理家庭、邻里等纠纷,常当场为当事人出具调解协议。当地村民表示:“以前遇到问题就想着打官司,现在大家都知道先来调解室谈谈,很多问题都能在这里解决”,话语中满是对调解室的信任。

调解室的实践,是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高原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生动探索。除纠纷化解外,这里还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困难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重点保护妇女儿童权益,联合妇联等群团组织延伸服务触角。每一次调解不仅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传递法治理念与民族团结精神。

夕阳西下,“姊妹湖”波光粼粼。调解室里,调解员们仍在为一起邻里纠纷耐心沟通。在这里,法律的刚性与人文的温情相得益彰,“姊妹湖”所象征的民族团结精神,正随着一次次矛盾化解,在黄河源头深深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