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高原真情坐标 | 雪域高原的“温情港”,柯曲镇卫生院的民族团结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18 20:33: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杨俊康


海拔408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柯曲镇卫生院便坐落于此,这座曾条件简陋的卫生院,如今已成为各族群众心中的“民族团结温情港”,也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精神地标。

2010年,尼玛拉毛从甘德县医院主动请缨调任柯曲镇卫生院院长。据公开报道,当时卫生院仅有10平方米诊室,医疗设备匮乏,仅有听诊器、体温计等基础器械,药房内常用药品短缺,仅能提供少量感冒药等简易药物。为改善当地各族群众就医条件,尼玛拉毛多方奔走争取资源支持,逐步配齐了基本医疗设备,还牵头建成集诊疗、治疗、保健和养生于一体的藏医馆,并搭建起连接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远程医疗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年门诊量已超万人次,当地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其为“尼拉曼康”,即“尼玛拉毛医院”。

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在于汉藏医护人员的同心协作。医护人员由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组成,团队内部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汉族医护人员主动学习藏语以打破沟通壁垒,藏族医护人员则积极学习西医诊断技术,在尼玛拉毛的带领下,团队探索形成“西医诊断、藏医辅助”的协同诊疗模式,针对儿童秋季腹泻、牧区妇女慢性盆腔炎等高原常见疾病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大幅提升了疾病治愈率。诊室中规范留存的汉藏双语病历、病房里不同民族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直观展现了民族团结在医疗服务中的生动实践。

作为当地打造的民族团结群众医疗实践基地,卫生院始终坚持将医疗服务延伸至草原深处。柯曲镇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最远的牧委会距离卫生院达50多公里。为解决群众就医不便问题,医护团队克服高原交通不便等困难,熟练掌握骑马、骑摩托、驾车等技能,定期深入草原“夏窝子”“冬窝子”开展巡诊服务,把医疗保障送到牧民家门口。针对牧区群众就医需求,卫生院还创新服务方式,在牧民夏季转场放牧期间,开通电话免费挂号、微信预约上门诊疗等服务,切实提升服务可及性。

以全民健康科普为抓手,卫生院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针对高原牧区包虫病高发、群众健康意识薄弱等问题,尼玛拉毛带领团队深入牧区、学校开展健康科普宣讲,用藏语讲解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知识,引导牧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针对牧区妇女健康保障需求,卫生院组织医护人员入户开展“两癌”筛查服务,通过耐心讲解消除群众思想顾虑,多年来累计完成筛查超千人次,助力多名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为提升科普效果,卫生院还创新开设“健康积分超市”,牧民参与科普讲座、完成疫苗接种等即可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

汉藏医护人员的真情付出,换来了各族群众的信任与认可,医患间的双向关爱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注脚。这里的医护工作者曾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患者上门服务;团队的每位同志始终坚持合理诊疗理念,能通过药物治疗的不打针、能用平价药的不开高价药,对经济困难患者常主动垫付医疗费用。而藏族群众也以赠送酥油茶、发送祝福信息等淳朴方式表达谢意。在辖区大型活动节点,卫生院会在现场搭建“健康有约”服务帐篷,提供双语问诊、免费筛查等服务,让民族团结在便民服务中不断深化。

从10平方米的简陋诊室到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卫生院,从门诊量寥寥无几到年接诊超万人次,柯曲镇卫生院的发展变迁,既是青海高原基层医疗事业进步的缩影,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实践的生动见证。尼玛拉毛曾在采访中表示,医护人员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汉藏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用精湛医术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用真诚付出凝聚人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大地持续绽放。(图文/ 中国网 杨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