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地坛书市文创热:文化消费的新引擎与出版产业升级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1: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俊康 | 责任编辑:闻创

2025年“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9月12日至22日,这场文化盛会在地坛公园持续开展。书市主展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000平方米,展区扩展至13个,汇聚了全国350余家出版发行与文旅单位,展销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产品,较去年增加约10万种,同时还举办10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本届书市紧扣图书展销基本面的同时,也成为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前沿阵地,尤其是文创在其中的创新实践,为实体出版及实体书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1757898936930.png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里的文创矩阵(活动方供图)

跨界聚合:让文化资源成为消费引擎

步入地坛书市的文创展区,仿若踏入一座浓缩北京文化的艺术园林。北京京剧院呈现多款具有戏曲特色的文创产品,图案精美,色彩绚丽;首都图书馆则以城市图书馆建筑外形为灵感,展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既现代又充满文化气息;首都博物馆提取了文物中的经典元素带来多款造型精美的冰箱贴和首饰,既保留了文物的历史韵味,又增添了时尚感;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爆款单品“藻井”冰箱贴、“神仓拼插模型”及中轴线四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以精巧设计再现古建瑰宝,让千年建筑智慧在指尖焕发新生;各大公园联合推出的“公园礼物”特色文创,以四季花卉、动物造型等为元素,将自然美景与人文创意完美融合,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这些文创产品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成为地坛书市上最受欢迎的消费品类之一。同时,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机械工业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等多家全国重点出版社,以及北京磨铁文化集团、中南博集天卷公司、后浪出版、读客文化等知名出版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其中,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

1757900757807.png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文创展区人潮涌动(活动方供图)

这种跨界合作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中轴线四季”系列文创,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儒家文化文创,一表一里相互呼应;国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文创,为自然科学类书籍提供了可视化延伸。不同领域的文化符号在书市中碰撞融合,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认知体系。参展单位通过共享设计标准、联合开发 IP,形成了覆盖戏曲、古建、园林等多领域的“北京文化IP矩阵”,降低了单个机构的开发成本,同时通过IP的交叉授权产生新的商业价值,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跨界拓展。

场景再造:实体书市的破圈之道

在数字阅读与线上购书盛行的当下,地坛书市通过引入文创元素,成功将单一的图书销售场景,转变为集阅读、体验、社交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不少市民原本是为购书而来,却在逛书市过程中,被文创产品所吸引,深入了解了背后的历史故事。

从产品层面看,文创成为书籍的“可视化注解”。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神仓拼插模型”,让历史书中的仓储制度变得可触可感;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脸谱书签,与戏曲类书籍形成联动销售。在体验层面,书市专门设置“文创手作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将静态的商品展示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参与。在传播层面,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市民在社交媒体分享购买的“藻井”冰箱贴时,会自发配上古建保护的科普内容,实现二次传播效应。

实体书业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消费场景的陈旧。地坛书市的实践表明,文创产品能够成为连接书籍内容与生活场景的关键纽带。书店经营者发现,当把故宫日历与历史书籍摆放在一起,将敦煌壁画书签与唐诗选搭配展示时,图书不再仅仅是孤立的文字载体,而成为文化生活方式的入口,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

产业启示:从产品热销到生态构建

书市期间,“公园礼物”系列销量一路攀升,首都博物馆的文物首饰成为社交媒体爆款。地坛书市,正为文创行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1757899000641.png

特色鲜明的北京动物园文创展位(活动方供图)

对于文创产业而言,此次书市的跨界合作展示了“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协同”的升级路径。以往文创产品常陷入“同质化”困境,根源在于资源的碎片化开发。而此次参展单位整合资源,形成“北京文化IP矩阵”,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通过 IP交叉授权创造新价值。

对实体书业来说,文创的意义既在于增加营收,更在于重构“内容-产品-用户”的连接模式。当图书与文创形成场景化组合,读者从单纯“买一本书”转变为“拥有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这种深度连接大大提升了用户忠诚度。近年来,国内多家头部书店文创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地坛书市则进一步推动文创与书籍内容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商品堆砌。

1757900907924.png

精巧的文创产品吸引读者驻足(活动方供图)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模式为文化消费注入新动能。在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消费者渴望有内涵、有温度、有参与感的文化产品。地坛书市提供了梯度化产品,既有单价百元以上的非遗手作,也有十几元的冰箱贴、书签,覆盖不同消费层级,让文化消费从“小众轻奢”走向“大众日常”。正如非遗传承人所说:“当年轻人愿意为京剧纹样‘书衣’买单时,传统文化便真正融入了当下生活。”

从地坛书市可以看出,当文化资源打破行业壁垒、消费场景持续创新、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文创产业与实体书业就能在融合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这既为相关产业带来新机遇,也让读者在文化消费中获得更多获得感。这场正在进行的文化消费创新案例,让从业者看到了未来文创行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正面预期与信心。(中国网 杨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