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疆文化建设 打造多彩鄂温克文化品牌
发布时间:2025-07-18 15:34:18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俊康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民族团结、边疆治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依托独特的地理生态、民族文化与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多彩鄂温克”北疆文化地域子品牌,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历史机遇叠加,为品牌打造提供强劲支撑
近年来,鄂温克族自治旗牢牢把握国家民族政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数字化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指引,融合打造多元文化汇聚,多彩民俗交织的地域文化品牌。
旗委、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双碳”目标,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推动文化振兴、绿色发展和乡村建设中融入地域民俗特色文化,强化文化保护与产业联动,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
随着文化消费方式转变,新生代更青睐沉浸式、个性化、原生态的文化体验。鄂温克族自治旗域内草原、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与民族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紧密结合,开发出以锡尼河西苏木民俗游、太阳花文创、五畜绳手作等为代表的新型旅游产品,吸引大批游客,文化产业潜力不断释放。
在数字技术变革下,文化传播方式也实现跃升。通过“云展览”、数字文物、区块链版权保护等方式,鄂温克族自治旗实现非遗资源的线上活化;“牧民达西”等短视频创作者走红网络,为地方文化“出圈”注入新动能。
打造文化品牌,夯实发展根基
多彩鄂温克地域子品牌作为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文化认同促进共同体意识。在整理非遗技艺、民族传说、历史制度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鄂温克族自治旗注重提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文化基因。通过举办“伊敏河之夏”“欢乐草原季”“冰雪鄂温克”等节庆活动,将文化体验与群众日常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归属感。
以文塑旅,推动产业融合。围绕“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鄂温克族自治旗整合草原森林景观与人文资源,打造“相约敖包”“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等文旅IP,并结合“山丁树下”民俗季、“露营大会”“伊德喜”冰雪节等特色活动,构建全季节、全龄段旅游体系。2024年,仅“伊德喜”冬储肉大集活动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实现消费近400万元。
以文化带动就业。依托非遗就业工坊、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等平台,培训非遗传承人,扶持文创产品开发,打造柳条包、太阳花等“手作经济”品牌,拓展农牧民多元增收渠道。
多元文化共融,厚植文化自信
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化根基深厚,涵盖草原游牧、农耕、渔猎、森林、戍边等多种形态,构成北疆文化的重要基因库。
在这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与“顺应天时”的农耕文化并存,大小兴安岭的渔猎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文化交汇融合。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共治,到现代“三北精神”的绿色传承,再到“两矿一局”艰苦创业形成的“蒙古马精神”,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文化多样性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
如今,25个民族在这片边疆土地上和睦共处、团结奋斗,共同构建起守望相助、文化共荣的精神家园。
面对现实挑战,持续优化文化供给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鄂温克族自治旗也清醒认识到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短板:一是理论研究力量薄弱,高水平成果产出有限;二是文化标识体系尚不健全,传播力不强;三是文艺精品供给不足,创作机制尚待完善;四是全媒体传播格局尚未形成,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
为推动“多彩鄂温克”品牌建设走深走实,当地积极谋划实施“六大工程”:一是开展北疆文化传播工程,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融媒体平台、非遗展馆等载体,多角度讲好鄂温克故事;二是实施文化标识打造工程,提炼文化视觉符号、打造文旅线路、擦亮文化名片;三是推进北疆文化创作工程,扶持本土文艺人才和文创机构,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精品;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遗数字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建设非遗工坊与传承人培育体系;五是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强化“筑巢引凤”机制,培养专业创意人才与基层骨干;六是深化北疆文化研究,系统总结历史脉络与发展规律,服务新时代文化战略决策。
文化因传承而生生不息,发展因创新而势不可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温克族自治旗将继续以北疆文化建设为引领,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生命力的北疆文化地域子品牌,在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书写崭新篇章。(来源:中共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