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资讯

赵洪雅:从源与流、美与用中“叹为观纸”

发布时间:2025-07-16 14:38:21 | 来源:中国网文创 | 作者:赵洪雅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前语:近日,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赵洪雅著《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字里行间重塑人们对纸张的日常印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令人“叹为观纸”的世界。中国网转载作者前言,以飨读者。

9d68ae60b41e6b0b216fd932ef3e651.jpg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进程。那些沉重的青铜和巨石,昂贵的缣帛和皮革,质脆易折的竹木简、桦树皮和莎草纸,在纸张出现后逐渐沉寂于历史长河,唯有轻薄便携、物美价廉的纸张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普遍、最通用的书写载体,也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传播最重要的物质形式之一。

中国古人创造的植物纤维纸起源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纸张的性能和造纸工艺大为提高;汉末魏晋时,纸张作为文房用具逐渐普及;到南北朝时期,许多我们熟悉的日用品也加入了纸制品的阵营;至唐宋时期,中国的各色纸种争奇斗艳、品质精良,纸制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已然成为世界之最。诚如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言,“万卷百家基从此起”,不仅中华文明璀璨辉煌的智慧结晶在纸上谱写出恢宏的篇章,就连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也都离不开纸的身影—中国丝毫不愧于两千余年来“纸张大国”的历史地位。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张是如何起源、发展和普及的?这其中有哪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纸张演进史中,有哪些主线脉络可寻?回答这些问题是本书写作的初衷。同时,笔者也希望能在枯燥繁冗的“故纸堆”中,将最为鲜亮、精彩和动人心弦的故事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轻松惬意地漫游两千余年的纸张之旅,进入这个令人目眩神迷、叹为观止的纸张的世界。

79e0d8b6d29efb54251cdea668a3292.jpg

关于纸史研究,我国前辈学者如潘吉星、王菊华、钱存训等已从中国古纸的起源、工艺、应用、对外传播、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做了全景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出土古纸样本的增多、科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纸史研究又进一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传统的史学、文献学和考古学基础上,新近研究又将古文字学、文本学,乃至统计学、田野考察等科研方法融入其中,再加之显微分析、纤维鉴别等技术手段的辅助,使得20世纪纸史研究的视野显著拓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部分旧有的学术结论,学术气象随之焕然一新。本书在全面吸收既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新的科研论断呈现给读者,同时,适当规避学术界尚存争议、难下论断的部分议题,尽可能客观中允地为公众普及中国古纸的历史文化知识。

本书的第一部分“积厚流光”,介绍了纸张起源、发明的历史,以及纸张替代缣帛和竹木简,成为通用书写载体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经世济民”,介绍了纸张对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和经济贸易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走向世界”,介绍了纸张和造纸术向东、西方传播的历史过程。纸张的历史深厚博大,牵涉颇广,未免流于繁杂破碎,书中关于工艺技术、各色纸种等方面皆不能尽作详论,但择其大要,挂一漏万,阐释纸张演进的一鳞片爪,俾读者借此入门读物窥见中国古纸之概略,激发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a81ec63c3bc571f7d6144871334c9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