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文脉上学文字——对话北师大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委吴欣歆
发布时间:2025-02-24 09:48: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闻创【采访背景】
2025年2月23日(周日)下午2点,首都图书馆成长课堂举办“站在文脉上学文字——《一诗一字》分享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委吴欣歆教授受邀主讲,围绕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革新、汉字教学实践创新及文化传承展开分享。本文基于现场对话整理,聚焦“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的深度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委吴欣歆
一、新课标视角下的汉字教育革新
记者:吴教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您如何理解这一理念对汉字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吴欣歆:新课标的最大突破是彻底改变了过去以“识字量”为单一目标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汉字教育必须将“语言经验积累”与“思维、审美、文化”四位一体。比如,一个孩子学习“小”字时,不应只停留在笔画记忆层面,而要通过《唐诗三百首》中“红泥小火炉”的诗句,感受“小”在诗歌中的韵律美,再联系生活中“小草”“小伙伴”等具体场景,建立多维度的认知网络。这种浸润式的学习,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逻辑。
记者: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平衡这四个维度?
吴欣歆:这就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文化解读者”。例如教“江”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景画面,再带他们观察校园附近的水域,最后通过《水经注》片段解读“江”字承载的地理与人文内涵。这种跨学科、跨时空的联动,能让汉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成为连接孩子与文明的桥梁。
二、反思现有识字产品的局限
记者:当前市面上的识字卡、读物等产品普遍存在哪些局限?与新课标理念比较如何?
吴欣歆:许多产品的问题根源在于割裂了汉字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比如,一张印着“火炉”二字的卡片,可能配有卡通火焰图案,但孩子无法联想到家中真实的炉灶。这种孤立化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孩子陷入“图像记忆陷阱”——他们记住的是插画而非汉字本身的结构与含义。此外,部分家长过度追求识字速度,用机械重复的刷字软件训练孩子,短期内看似见效,实则剥夺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当孩子进入高年级,面对需要深度理解的文本时,这种功利化的学习反而会成为障碍。
记者:您是否注意到一些产品在形式上追求创新,内核却依旧传统?
吴欣歆:确实存在“伪创新”现象。例如某些APP虽然加入了动画和音效,但内容仍局限于单字孤立记忆,缺乏文化语境的支撑。真正的创新应该将汉字嵌入诗意的场景与生活化的互动中,让孩子在体验中自然习得。
三、创新实践:让汉字学习回归文化与生活
记者:您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建议如何解决上述痛点?
吴欣歆: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以文化为舟,以生活为桨”。首先,从唐诗中精选高频且意象鲜明的字词,比如“月”“江”,这些字既是诗歌的灵魂,也是日常生活的常见元素。通过亲子共读《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孩子既能感受“月”在诗词中的情感寄托,又能留心观察现实中月亮的变化形态。其次,我们注重汉字的“基因解码”——例如“木”字旁衍生出“林”“森”等字,让孩子理解偏旁部首背后的造字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设计“听读—跟读—吟诵”的沉浸式环节。研究表明,儿童对诗歌韵律的敏感度远超成人,这种节奏感能帮助他们自然记忆字形与字义。
记者: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部分的教育内容?
吴欣歆:我们设计了“寻字打卡”任务,比如让孩子在春节时观察春联上的“福”字,记录不同字体与贴法背后的文化寓意。还有“汉字漂流瓶”活动,鼓励孩子用废旧纸板制作带有自己名字的立体字卡,投进社区的共享箱,与其他家庭交换解读。这些互动不仅加深了对汉字的理解,更让学习过程充满仪式感与社交属性。
四、回应家长焦虑:识字阶段的科学分层与家庭角色
记者:当前家长普遍纠结于“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问题,您有何建议?
吴欣歆:汉字学习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学前阶段应侧重“整体感知”——比如带孩子观察春联上的“福”字,感受红色纸张与吉祥寓意的关联,而非机械背诵笔画顺序。小学低年级则需建立“辨字意识”,通过对比“未”与“末”的细微差别,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应鼓励孩子通过写作表达对汉字的理解,比如用“家”字写一篇短文,追溯其从“屋檐下养猪”到现代社会意义的演变。
家庭的关键作用在于创造“无压力语言场域”。家长不必刻意纠正孩子的错别字,而是可以通过共读时提问“你觉得诗中的‘小’字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当孩子感受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动力自然会迸发。
记者:如何使孩子“无压力”地进入到对识字感兴趣的状态?
吴欣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需要找到与孩子兴趣的连接点。比如,如果孩子喜欢恐龙,可以从“龙”字的甲骨文造型入手,讲述其与古代神兽传说的关联,再拓展到“辰”“龚”等与“龙”相关的字。关键是用故事、知识激发好奇心,让学习变成一场探险。
五、对抗信息碎片化:家庭语言教育的独特价值
记者:在短视频冲击下,如何培养孩子对汉字学习的专注力?
吴欣歆:短视频的瞬时刺激确实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家庭语言教育恰恰能提供“深度互动红利”。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时,指着柳树问:“你知道‘柳’字的木字旁代表什么吗?”这种场景化对话既能激发好奇心,又能让孩子意识到汉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成为“文化解读者”——当孩子问“为什么‘江’字有三点水”,不妨分享《水经注》中关于江河的记载,把汉字溯源变成一场探险游戏。
相比碎片化的信息输入,真实的人际互动能为孩子构建稳定的语言框架。当他们通过家庭对话积累足够的“语言素材库”,面对短视频中的碎片化信息时,反而具备更强的筛选与理解能力。
六、文化主体性觉醒:从汉字教育到文化自信
记者:您提到“文化主体性培养”,这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吴欣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当我们教孩子认识“家”字时,不应止步于“房子下面有猪”的甲骨文解释,而要延伸至“家”在儒家文化中承载的伦理意义,以及现代社会中“家国情怀”的传承。这种纵向的文化穿透力,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写的每一个字都在延续数千年的文明血脉。
教育者的责任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通过《一诗一字》学习盒子,我们希望孩子不仅能读懂“床前明月光”的意境,更能追问:“为什么古人要用‘明月’寄托思念?”当这种追问成为习惯,文化自信便悄然生根。
结语:在文脉中寻找汉字教育的“根”
记者:您的团队为何坚持选择唐诗作为载体?
吴欣歆:唐诗的语言密度与情感张力与汉字的意象性完美契合。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直”字既描绘瀑布的形态,又暗含诗人豪迈的气魄。让孩子从小接触这样的经典,不仅能提升语言敏感度,更能唤醒他们对母语文化的本能亲近。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汉字的书写过程本就是一场审美体验。当孩子用毛笔写下“永字八法”时,体验到的不仅是笔画的轻重缓急,更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基因。
记者:最后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您的汉字教育理想?
吴欣歆: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汉字的韵律中听见文明的心跳,在诗意的启蒙里找到文化的归途。
(中国网 杨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