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湘南古戏台的传承与复兴

发布时间:2025-02-21 09:52:43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王丽娜 刘平 | 责任编辑:杨俊康

古戏台是中华戏剧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场所和平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湘南古戏台作为湖南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传承与创新、再现辉煌,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纵观湘南古戏台的发展历程,传承和创新是一以贯之的主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湘南古戏台现代复兴的重大意义,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与传承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古戏台的现代复兴之路,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解析湘南古戏台的传承脉络

古戏台是一个地区戏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通过建筑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湘南古戏台的发展脉络,深入解读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精神内核,为其现代复兴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勾勒历史发展脉络,追溯古戏台的渊源流变。湘南古戏台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从建筑学视角看,明代中后期的戏台多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体现了早期湘南建筑的地域特色。据文物普查,湘南地区现存明清古戏台约30处,其中保存完好的占60%。这些古戏台的建筑形制以三进院落为主(占75%),空间尺度和比例关系遵循传统营造法式,屋面举架多为硬山顶,建筑面积一般为200—300平方米。

第二,探究艺术形态谱系,梳理空间布局与表演体系。从艺术学角度分析,湘南古戏台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序列和表演体系。舞台空间一般分为前场、正场、后场三个层次,表演区面积占比约40%,观众区占比约60%,声学效果良好。根据近年的艺术普查,湘南花鼓戏“二黄”腔调和采茶戏“七子十三腔”仍保存完整,现存戏曲曲牌200余首,传统表演程式50余种,构成了系统的地方戏曲艺术谱系。

第三,阐释文化内涵,揭示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古戏台是乡村社会的重要公共空间。调查显示,在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中,85%仍在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年均演出30余场。其中,庙会演出占40%,民俗节庆占35%,日常娱乐占25%。观众构成以本地居民为主(占80%),外地游客占20%,充分体现了古戏台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开启湘南古戏台的现代复兴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实现湘南古戏台的现代复兴,既要坚守优秀传统,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只有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出发,赋予古戏台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其焕发生机。因此,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开启古戏台的现代复兴之路。

第一,运用现代技术,实施科学修复与保护。湘南地区采用“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保护思路,建立古戏台保护体系。运用三维激光扫描、BIM技术等现代手段,完成了15处古戏台的数字化测绘与修复。其中,传统木作技艺修缮8处,现代技术加固7处,修复后安全性评估达标率100%。增设消防、照明、通风等设施后使用频率提升40%,为传统建筑现代转化提供范例。

第二,创新表演形式,促进艺术形态更新。湘南地区构建“1+3+N”戏曲创新体系。“1”指建立戏曲艺术数据库,其中收录传统曲目300余个,表演程式500余种。“3”指搭建线上展演、教育传习、文创开发平台;“N”指孵化多元创新项目。该体系已完成10部传统剧目改编,《桃花扇》《乡村振兴》等新编剧目年演出超50场,通过VR等技术吸引青年观众5000余人次,满意度达95%。

第三,深化文化传承,推动多元融合发展。探索“文化+科技+创意”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当地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与20所中小学合作,举办“古戏台讲堂”100余场,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推出文创产品40余种,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开发线上平台及戏曲小游戏,月活跃用户超10万人。

第四,优化运营模式,构建产业发展体系。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建成3个文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开发文化线路10条,打造主题节庆活动,年综合收益超1000万元。培育文化创意企业12家,形成产业发展生态。

构建古戏台现代复兴的长效机制

实现湘南古戏台现代复兴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工作格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古戏台保护传承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第一,完善制度体系,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湘南古戏台的现代化复兴需要科学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已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的保护网络,出台古戏台保护专项条例3部、实施细则12项。设立专项资金年均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000万元。联合高校、研究院等建立4个古戏台保护研究基地,开展建筑测绘、文物修复、艺术研究等多领域合作。在修复工程管理上,实行“设计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三级把控,全方位打造“百年工程”。

第二,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构建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古戏台管理模式;建立古戏台数字档案库,实现对建筑本体、艺术活动、人才培养等信息的动态监测;制定《古戏台保护评估标准》,从建筑安全、艺术传承、运营效益等维度设置25项评估指标;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近三年的评估结果显示,建筑安全达标率95%,文化活动开展率80%,社会满意度85%。

第三,构建人才体系,打造专业队伍。实施戏曲人才“繁星计划”,分类培养保护、传承、创新三支队伍。建立6个“名师工作室”,培养专业人才200余人,其中非遗传承人52人、青年骨干80人。与高校合作设立“古戏台保护”专业方向,每年输送专业人才30余名。组建500人的志愿者队伍,开展日常维护、文化宣传等工作。通过“以老带新”“校地结合”等模式,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经过持续探索,湘南古戏台的保护与发展已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建筑保护方面,形成了“修旧如旧+功能更新”的技术路线;在艺术传承方面,探索出“老艺人+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在运营管理方面,实现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通过不断努力,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益参考,不仅让传统经典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更让古戏台唱出了新韵律、展现了新风采。

(作者系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湘南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