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当淄博经历流量嬗变

发布时间:2025-02-21 09:47:21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余佳讯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网民眼中的淄博烧烤是流量密码和网红营销,“想你的风”终于吹到了淄博,于是一座三线城市摇身变成各大平台的顶流。但隔着屏幕从来看不见一座城市的真实样貌。这一次,我们来到淄博,试图穿过流量的喧嚣,寻找并听见普通淄博市民的真实声音。他们都在努力接住这波流量,在挑战中找到新机遇,在重组中迎接新生活。在淄博,流量从未改写这座城市的基因,它只是擦亮了那些早已深埋的答案。

以下,是锅饼哥、一位猪头肉店主、一位牛奶棒店主、一位非遗传承人的真实经历。

被一千个镜头盯着的“微笑营业”

八大局街头,许洪学炒锅饼店门前吆喝声不断,门店墙上贴满了锅饼哥的短视频截图和表情包,锅里翻炒着热腾腾的锅饼。我们终于见到了此前火爆全网的锅饼哥,“微笑营业”果然名不虚传,他热情地冲我们的镜头挥手致意。

锅饼哥本名许洪学,在淄博市张店区八大局便民市场开锅饼店。自2023年淄博烧烤带火当地文旅后,八大局便民市场成为全国热门景点,日均客流量在五一假期期间超过18万人,甚至在假期首日达到19万人。随着人流量的激增,许洪学的锅饼店销量大幅上升,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2024年五一假期前,许洪学因为表情管理失败走红网络,从每天炒制百八十斤一下子增加到一千多斤,工作时间也从每天8小时增加到16小时以上。尽管他日夜奔波,但排队购买炒锅饼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这流量砸下的“馅饼”够大,但许洪学觉得好像快接不住了。4月29日,一条短视频再次爆火:淄博炒饼小哥挂出横幅,我是想赚你们的钱,你们想要我的“命”。

“一开始让我直个播,让我一直对着镜头,我都不敢直接看他。”许洪学告诉我们,他只是普通百姓,其实钱够花就行,他也常说知足常乐,太多了怕自己驾驭不了。但当流量峰顶近在眼前,他不断说服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镜头前的生活,去注意自己的表情管理,最终在挣扎与浮沉中完成了自己的“重组”。在“微笑营业”中,他逐渐接受“锅饼哥”这一标签,逐渐理解顾客蜂拥而至的热情。

谈笑间又来了游客,热锅又开张了,手里的锅饼冒着热气,他热情地送给我们三大盒。他一直笑着,对答间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练达和通透。他说顾客就是上帝,既然游客来了,他就不能休息;游客源源不断,他就没有不营业的道理;游客希望他“笑一个”,他就没有挂脸的道理。流量的峰顶终会过去,让生意持续红火的从来不是一夜暴富的“馅饼”,而是“锅饼哥”对待顾客从一而终的真诚和热情。

镜头外的八大局商铺店主

在锅饼店隔壁,猪头肉店前排起长队,橱窗后面的奶奶正拌着酱,三十年如一日。这家店专卖博山特色酱猪头肉,本地人和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都在这里。案板前奶奶笑眯眯地抬手落刀,“火了很好,人多多好,销量上去了,市场也热闹了!”刀柄敲击案板的脆响里是奶奶浓重的乡音。她说辣椒酱是特制的,为了让游客吃得惯,特地减了三分辣度。“只要来了就是一家人,记得常来淄博!”

距离酱香蒸腾的档口二十米外,五金店转型的牛奶棒作坊正在上演八大局的另一种生存模式。“一开始做牛奶棒的时候我们手忙脚乱的,毕竟不是做吃的。”店主阿姨擦拭着沾满面粉的记账本,滞销的阀门管件在玻璃门后蒙尘。流量让这个原本服务街坊的店铺,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扳手到面杖的蜕变。“八大局爆火之后,附近的本地居民都不再来五金店买东西了,但的确,牛奶棒店的生意比五金店好太多了。”店主阿姨感慨道。大浪淘沙过后,我们既看到了传统业态在新环境下的进退维谷,也见证了成功转型后的焕然一新,牛奶棒店无疑是其中的典型缩影。

网红经济重塑了这座百年市场的生态,八大局正经历着一场奇特的嬗变。镜头前,“锅饼哥”顶着网红标签重启了他的生活;镜头外,改良的酱猪头肉配方,五金店转型而来的牛奶棒作坊,既是旧时的印记,也是未来的伏笔。当流量的热浪袭来,同质化的炒饼店、紫米饼店、文创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八大局允许新事物的变奏,也不忘顾客至上的真诚本心。

在流量的洗礼下,八大局的商户们不仅接住了挑战,更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的机遇,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为这座百年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非遗站在流量风口:从一个人到一个产业

王芝是非遗淄博软陶艺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王芝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淄博创业,一步步把小虾米软陶工作室从一个小点带到了现在一个30人的团队。“淄博虽然没有大城市的优势,但是有小城市的情怀。”在王芝的感觉中,淄博是最好的城市,没有之一。“很多人可能是通过淄博烧烤了解到有淄博这么一个城市,其实淄博是原来的齐国故都,齐桓公在这里,后来的周村古商城也在这里,陶瓷的发源地也在这里,所以深挖淄博这座城市,它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小虾米软陶工作室的创作也是从淄博的很多元素中来挖掘的。从2019年开始,他们就确立了用软陶立体化讲述中国传统故事的理念。2020年,团队完成了一个22米长的淄博周村古商城立体微缩景观,还有名画系列,如虢国夫人咏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的立体展示。

王芝说自己也是新媒体流量的受益者。2024年年初,一条视频带火了产品“龙龘龘”,给小虾米软陶工作室带来了名气和收益的双重加持。在流量飓风之中,王芝同时体会到了某种割裂感。纯手工制作其实与机器流水线有很大的区别,她回忆起龙龘龘最火爆的一周,“我们就是感觉放在嘴里咽不下去,躺在床上睡不着,寝食难安的感觉”。带着这样的热度,他们是有压力的,因为手工产品从来没有这么大批量的发过货。“当初是我们在追流量,但火了之后反而是流量在追我们了。”让王芝庆幸的是,一方面,顾客对手工产品的包容度很高,在前期运输中的磨损、包装之类的问题,其实顾客都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做不出来的产品,发不出去的订单,他们会批量退款,最终达到大概40万元的数额。尽管手工制作与流量热潮的步调与节奏并不一致,但流量的加持的确为小虾米后续文创产品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王芝很早就意识到网红经济带来非遗产业化的深层矛盾。手工艺人相对来说是内敛的,在创作中追逐自己内心;新媒体其实是更加外向的,要把创作的东西展现给大众看。“我们工作室是有手艺人和品宣的明确分工的,我们希望保证手艺人在打造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不会被打扰。”近年来,王芝所在的团队不断借助新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个团队。他们致力于确保有内容的传播,用有温度的双手,创作具有温度的作品。创新对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谐音梗”冰箱贴、网络热梗产品不断迭代,王芝所在的团队始终致力于让软陶行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流量的冲击其实辐射到了淄博整个文化产业。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淄博琉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广机会,尤其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浪潮中,琉璃的色彩与光泽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新宠,吸引了大量热衷于手工艺的年轻人加入。然而,正如琉璃灯工第四代传承人程静所言,琉璃的创作是一场心灵与技艺的对话,需要长期的沉淀与坚持,这对当下追逐快节奏和流量的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琉璃艺术的精髓在于内敛与温润,而非浮躁与急功近利。因此,她强调,年轻人应对当下的媒体环境,当如琉璃般温润而沉稳,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艺术的奥秘。流量的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市场,而琉璃的美丽却是永恒的、细腻的,正如她的创作所传递的那样,只有用心打磨出来的艺术能够抵挡住时间的考验。

因此,新媒体并不是简单促成流量的工具,而是让更多人通过流量的方式接触到淄博的非遗产业,并号召新的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化的队伍,鼓励他们踩在流量的肩膀上不断做出创新。质量为先,诚信为本,流量背后,是非遗文化深沉的工艺与哲学,是非遗传承人们不变的热爱和本心。只有在流量的喧嚣中依然保持如琉璃般温润与沉稳,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归属与深刻价值。

时势造英雄。他们接住了这把流量,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非遗的幸运。

许多人追问,为何淄博的“流量神话”能打破昙花一现的魔咒?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在淄博烧烤的短视频里,而在赤诚质朴的人心。八大局商户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让这场流量盛宴有了更深沉的底色,他们或许不懂“网红逻辑”,却深谙“将心比心”的永恒法则。

流量喧嚣,但最长久的“顶流”叫人心。(余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