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传统文化赋能的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5-02-17 09:03:29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张清俐 张杰 | 责任编辑:杨俊康

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火爆。其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破115亿元的票房成绩刷新国产动画纪录。这一现象级作品的诞生并非无迹可寻。近年来,《长安三万里》《白蛇:浮生》《哪吒》系列等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IP为核心的动画电影,不仅在国内市场掀起观影热潮,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传统文化IP改编正成为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双效统一:文化自信与产业经济的共振

谈到动画电影,20世纪60年代的里程碑之作《大闹天宫》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搬上荧幕,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大圣”形象。时隔近60年,中国动画电影再次以传统文化IP改编打开新格局。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名著等组成的文化生态体系,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世界动漫产业中独树一帜的中国动漫IP,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动画电影产业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形成强大的产业价值转化效应。

从富有特色的四川地域文化,到三星堆青铜器元素,再到《封神演义》中石矶娘娘、封神大会等角色和场景,以及蕴含道家“顺其自然”与儒家“修身立命”的中国哲学思想等,《哪吒2》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富矿的深度挖掘。一些业内人士注意到,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正在进入传统文化创新驱动的黄金时代。同济大学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解学芳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以及新兴数字文化中实现创新性表达,具备深厚历史底蕴和人类共同情感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库和文化产业价值长效增值砝码。《哪吒2》等动画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火爆,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IP具备跨越文化壁垒的共情潜力。

《哪吒2》的破圈效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在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东方美学,在极大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成功实现了文化输出,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产业价值,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创新、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深度重构文化产业链,并挖掘巨大市场潜力,这对于推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就广受现代人喜爱的动画而言,薛可认为,传统文化IP中的文化创意新动能促进了“核心内容生产—衍生品开发—场景消费体验”的垂直产业价值链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实现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完美结合

《哪吒2》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样本,也为我们通过本土文化挖掘与创新表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哪吒2》展现出传统文化IP的巨大势能。在薛可看来,一方面,完美诠释了基于传统文化基因解码与现代审美诉求耦合而形成的内容生产机制变革,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留存与现代审美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创新。《哪吒》系列电影在文化元素的呈现上做到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又能与当代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的行为处事理念相结合。另一方面,坚守“内容”与“技术”的“双元创新机制”的动态平衡,关注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价值与数字技术赋能的媒介语言革新,将先进的制作技术融入结构叙事,打造视听盛宴。随着国产动画工业体系打破西方技术垄断而日臻成熟,越来越多先进的数字制作技术被应用到动画电影的创作当中,原本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情节或场景也在日新月异的特效技术的应用下突破壁垒。如《哪吒2》中采用最新的独立物理引擎技术将2亿角色同时纳入一帧画面之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守正与出奇的和谐。

通过对《哪吒2》成功的透视,解学芳认为,传统文化IP改编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IP的潜力是建立在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时代精神挖掘基础上的,是与时俱进的“守正创新”。《哪吒2》作为传统文化IP,创新性实现与当下家庭和成长等时代主题的深度融合,与时代共振,强化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二是利用高度工业化数字技术赋能影视创制,实现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是多主体强强联合、协同共创的结果。《哪吒2》自主研发了“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原创技术,将传统水墨技法融入画面制作,加上近2000个特效镜头、超万个特效元素、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创作者的共同参与,实现了中国动画工业化的高水平跃升。三是传统文化IP改编要具有国际视野。《哪吒2》海外一票难求,意味着我国动画电影出海能力攀升至新台阶。

“我们主张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原样照搬,而是要结合时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产能够满足当前文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这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在邵明华看来,传统文化IP改编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培养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自强,《哪吒2》这一现象级产品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而内容创作的精品意识,使得《哪吒2》等优秀动画电影从策划创意、剧情设计、角色设计、台词语言、场景绘制、美术设计、动作特效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均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最大程度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是中国动画电影成功“走出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迈向传统文化现代创新的进阶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传统文化IP的开发热潮中产生的作品,既有出类拔萃者,也有口碑跌落者。一些作品在文化挖掘与创新表达、面向全球化文化市场的传播,以及技术与文化融合等方面,仍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在未来传统文化的现代改编作品的进阶之路上,中国本土的创作者们还需强化内功。

当前,文化产业在文化挖掘与创新表达方面仍有待提升。邵明华注意到,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率仍然较低,动画电影创作主要集中在孙悟空、哪吒等少数传统文化IP上。解学芳认为,传统文化IP改编作品除了同质化竞争,部分作品的现代叙事逻辑与内容深度不足,难以吸引广泛观众。薛可则进一步强调,部分改编影视作品在文化挖掘层面应避免陷入“符号空心化”,过度模仿西方制作经验和审美范式,背离了中华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核。

在全球化市场传播方面,邵明华提出,亟须以国际视野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增强中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解学芳强调,传统文化IP改编品牌在全球文化市场上的国际化运作能力仍有待强化,国际跨媒介传播话语权与矩阵构建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薛可提到,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如何用好国际通用语言和数字化语言打造融通的国际话语体系,是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市场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外,邵明华提到,需要警惕技术与文化失衡倾向,弱化产品的文化内涵,技术则沦为炫技工具。薛可也指出,一些口碑跌落作品的症结在于过于关注技术的炫酷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达,导致作品缺乏思想性和文化深度。

对此,专家们也提出了传统文化IP现代改编作品的进阶之路。薛可认为,创作者们应立足文化本源,强化核心价值挖掘与创新,打破过度模仿西方模式的窠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并进行创新性再编码。同时,“文”“技”双修,坚守技术伦理与文化定力,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以技术创新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此外,应面向国际市场,提升全球文化叙事能力,创作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调的特色叙事内容和具备国际通行话术的中国电影。

解学芳则从内容、技术、价值和国际四个维度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应提升本土传统文化IP在剧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内容方面的时代创新力,辅以新国风美学和艺术性;立足出品顶级动画的目标,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与高水平当代表达能力;遵循人本主义,实现改编的“与时俱进”并与现代价值观深度融合;立足全球化叙事与人类共同价值观,打造各美其美的文化认同样本。

邵明华则强调,持续强化精品意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创作者要在选题策划、剧本创作、动画制作、音效特效制作等各环节要精益求精,要彰显文化内涵,呈现高质量动画产品。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此外,还应关注影视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并面向国内外文化市场,满足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