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副中心文化产业观察:市场化运作如何激活千年运河文旅进阶之路

发布时间:2025-02-14 14:18: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俊康 | 责任编辑:闻创

中国网 2月14日讯(记者 杨俊康)癸卯春节文旅市场收官,北京城市副中心传来亮眼成绩单。记者从大运河畔的月亮河小镇了解到,该项目在正月十五前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其中正月初一至初七黄金周接待量达30万人次,人均消费150元,带动消费总额突破5000万元,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文旅项目的成功运营,折射出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在基础设施方面,小镇构建了覆盖停车引导、如厕服务、动线规划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庙会"停车难、如厕难、体验差"的顽疾。运营团队创新采用"双市集"模式,室外美食街区与室内年货大集形成互补,400余个特色摊位中既有传承百年的老北京灌肠、驴打滚,也汇聚了天水麻辣烫、滕州菜煎饼等地域美食,15元烧麦、2元麻辣烫等亲民定价彰显惠民理念。

文化赋能成为项目核心竞争力。专业院团带来的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非遗展演日均吸引超万人次驻足,单场演出配合沉浸式互动设计,将传统民俗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消费品。大众点评平台数据显示,"月亮河新春市集"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次,90%以上用户评价聚焦"文化味浓""消费透明""体验舒适"等关键词,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项目负责人透露,自2023年5月启动常态化运营以来,团队建立起商户准入、质量监管、价格调控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除了摊主的自律之外,小镇组织运营团队还会对小吃的总和评价进行排名,推出官方榜单,而且对单品的价格还会进行管控。与摊主共生,与游客互利,坚持长期思维,互联网思维办市集,才形成了如今互利共赢,相互支持的局面。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通州全区接待游客量达2400万人次,80%为18-45岁消费主力群体。在构建"全域全季全时"大文旅格局进程中,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主体的产品创新形成合力。目前副中心已形成"国有场馆树标杆、民营项目创特色"的产业生态,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民营市集、艺术园区形成功能互补。

业内专家指出,月亮河小镇的实践案例验证了文旅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通过精准对接Z世代消费需求,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以持续运营替代节庆式经营,这种"长期主义"发展路径,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随着副中心环球影城商圈加速成型,大运河5A级景区创建深入推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文旅协作模式有望释放更大效能。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