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观察 | 让大众喜爱的“旧书新知”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04 17:24: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俊康 | 责任编辑:文创“让书籍重生,让知识传递”——在北京,以“旧书新知”为名的文化标签正浸润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北京博文书社内的“旧书新知”阅读专区(中国网 杨俊康 摄)
近年来,北京市发挥“文化人多、读书人多、民间藏书多”的优势,将大量有价值的旧书重新盘活,让旧书重新回到市场流通体系中,实现文化的绿色共享与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阅读选择。“旧书新知”品牌活动在北京已开展一年多,434家实体书店增设“旧书新知”专区,194家实体书店提供旧书回收服务;积极发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全年共开展旧书交流、旧书交换等活动近500场。
有读者说:“翻着老书,心里踏实;看到老书又流通起来,心里更高兴。”“旧书新知”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着沉睡的书籍,激发着阅读的热情,传承着出版的力量。实施过程之中,北京是如何将大量有价值的旧书重新盘活的?“旧书新知”品牌活动又是如何满足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进而实现了文化的绿色共享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探讨,期望能为业界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一线经验。
构建专业高效的产业链
旧书资源能盘活,顺应科技发展是一大原因。“旧书新知”与“线上龙头”配合默契,鼓励并大力推动构建旧书的现代交易服务体系,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产业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与互联网“文化+科技”的深度合作,发展线上交易,提升流通效率。
多抓鱼旧书工厂内,每一本旧书都需要重新绑定二维码(中国网 杨俊康 摄)
以多抓鱼为例,每一本旧书都会经历点货绑码、图书信息核对、正盗版鉴定、品相分级、修复、消毒、塑封、上架、流转、检索、出库、配货、发货等一系列精细化处理流程,确保旧书流通的高质量运行。记者在6000平米的多抓鱼天津图书工厂看到,多抓鱼为每本旧书分配一个新的“身份证”——旧书条形码,并将其“身份数据”扫描进数据系统,实现书籍的追踪和管理。而后,系统时刻在背后追踪着每本书“身份信息”和流转、定位、状态。“或许你会忽略‘多抓鱼’它全称‘多抓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算法驱动的科技公司,”多抓鱼创始人兼CEO魏颖告诉记者,“每年‘多抓鱼’会投入大量的信息化研发费用,很多环节都是多抓鱼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目睹了多抓鱼图书工厂打造的一整套旧书循环流通系统,人们会直观地理解北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力。多抓鱼天津工厂厂长闫军说,多抓鱼2017年于北京望京诞生时,只有容纳2000本书的小房间,找一本书可能就得人工找个半天;而现在,新厂房借助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储存60万册图书,并且每天可以处理2万余本旧书流转。
产业链生态带出了市场效应。同样在北京,全国最大的旧书线上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注册商户增至40万家,会员超过2000万,月活用户超百万,古旧书年交易3000万件、交易额12亿元,业务覆盖全国。而孔夫子旧书网的创始人孙雨田本人大学是学计算机的,网站从一开始就注重技术应用。而借助扎实而成熟的产业交易链基础,潘家园旧货市场与孔夫子旧书网携手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万阅典藏”古旧书博览会,邀请十余省市、百余家书商参展,成交额约400万元。
打通阅读推广的空间链
最好的联结,莫过于“双向奔赴”。旧书进入城市空间,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景;而同时,空间也借助旧书,加强了文化功能,衍生出了时代价值。
北京有着实体书店多、旧书业务起步早的优势。“旧书新知”立足全市空间资源,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体场景网络。北京正在形成经营渠道丰富、流通体系完备的旧书市场格局,覆盖北京、辐射全国。依托“四进”示范书店、品牌书店,遴选一批旧书业务的示范门店,“旧书新知”将北京构建成覆盖均匀的实体空间流通体系。同时,北京市全面优化旧书业务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出版物发行零售“一业一证”改革;设置覆盖面广,便捷高效的旧书回收点位,出台旧书回收指引,完善了实体空间的旧书流通服务网络。
中国书店作为国内最大的古旧书实体店,线下门店展销旧书12.6万种,年营收额约5500万元;而借助地坛书市等知名品牌平台,选择钟鼓楼广场、隆福寺文创园、美后肆时地标联动式举办“旧书新知”品牌活动,推出旧书探访打卡路线,北京也构建了旧书线下极为生动的生活场景。
轩辕书馆的“旧书新知”活动区(中国网 杨俊康 摄)
更值得一提的,是散布在北京基层各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伙伴单位,它们正以旧书为媒介,引领着邻里社交新风尚。记者随媒体团走访发现,作为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合作伙伴,轩辕书馆扮演着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的关键角色。该馆已珍藏超过15000册往期杂志,这些精选旧书资源的汇聚,成功吸引了众多摄影和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轩辕书馆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氛围,还对汽车主题产业园区的文化旅游板块产生了积极影响,彰显了其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的积极贡献。
铸造时代共鸣的记忆链
有温度、有内涵、有感知的活动策划是“揽客招牌”,也是文化的“压轴好戏”。
北京博文书社“旧书新知”专区(乔健摄)
在实践中,“旧书新知”形成了旧书市场的集中宣发平台,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同向发力,树立了一批品牌书店和领军人物,开发统一的视觉体系,加强风格、色调相对统一的旧书空间场景营造,为“旧书新知”树立起亲切醒目的情绪场域。
位于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的北京博文书社,是一家以“文物、考古”为主体的专业学术书店,因藏有古籍、文物考古、典藏艺术、展览藏品图录等万余种书籍,深为国内外专业学者、文博爱好者所推崇,是北京市的特色书店、示范书店。
博文书社主理人高群指着书架上陈列的“旧书新知”的标识向记者强调,这不是一个口号,更是博文书社对于旧书营销的核心服务理念。书社致力于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每一本被时光雕琢的旧书都能遇见珍惜它的新读者,同时,也让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书籍,在新主人的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传递知识、启迪思想。
“我始终认为书店的核心是内容的承载,也一直想把博文书社打造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书店。”博文书社主理人高群说,“文物考古类图书,记录的历史文献的第一手材料,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博文书社存在于市场的价值。”
以旧书交心,以真情响应。“旧书新知”策划的市集展览、阅读分享、捐书换书等各类活动贯穿全年、遍布京城,“旧书新知”不只“飞入寻常百姓家”,也飞上了新的枝头,播撒出了新的种子。旧书新知”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培育了旧书“新受众”;地坛书市策划“旧书新知”专区,10万余册旧书亮相“京津冀古旧书联展”,销售额逾400万元;“旧书新知”品牌走出北京,2024年香港书展、深圳文博会、北京服贸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设置专区,受邀参加天津、江苏、河北等地方展会,参展旧书多次售罄。
结语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北京市出台了若干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明晰政策建机制,保障了旧书业务有序发展。《关于繁荣北京旧书市场的工作方案》,优化了古旧书市场环境,在扶持奖励、专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搭建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激发旧书市场的长效动力。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旧书”包含着知识传承与文化积淀,同时又映射出时代发展的“新知”。北京“旧书新知”品牌受读者、空间、市场、行业等多方的肯定。这启示我们,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因地制宜。当“旧书新知”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具体的、鲜活的生活体验,“旧书新知”以新业态、新场景走进千家万户,就会有更多人爱“旧书”、用“新知”,进而更好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革新。(图文 /中国网 杨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