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10 13:13:45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俊康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文化现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文化艺术的重任与使命。
四川崇州,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四川省级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近年来,崇州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路。
创新推动非遗价值转化
“藤编这一非遗技艺要继续传承下去,必须让非遗活起来,发挥其文化价值,这也是对非遗技艺最好的保护。”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远藤编代表性传承人李志辉说。
李志辉在传授藤编技艺
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志辉学会了藤编技艺,走上了藤编制作的专业道路。李志辉还带徒弟,对失业和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们的培训,并回收他们的产品,让他们能增加收入。
在李志辉的带领下,崇州怀远成立了“怀远藤编一条街”,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购买藤编,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怀远藤编从简单的藤椅到家具制作再到藤编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藤编这门技艺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有效手段都得益于崇州市致力于发掘藤编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集中发展艺术(创意)家具。四川美术学院定向援助怀远藤编产业,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落户崇州市怀远镇。
随着怀远藤编的家具产业不断壮大,成立了怀远藤编协会,有会员单位36家,周边合作企业单位约200家,参与藤编合作人员超6000人,协会及周边合作单位年产值达1.6亿元。
瓷胎竹编茶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道明竹编有着2300多年历史,技艺精湛,美观实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装饰等场景。
近年来,崇州市不断探寻国家非遗道明竹编的内生动力,与友好国家、高等院校、蓉漂人才合作,搭建了竹编文化创客基地。发展“竹编+生活用品”产业类型,聚合竹编非遗传承人、竹编艺人,实践“集群创作+规模生产”模式,制作销售竹编茶具、竹编箱包、竹艺鼠标键盘等,竹编制品产值超过2000万元。
崇州以手工艺带动产业发展,培育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名,成都市级传承人16名。通过不断探寻道明竹编、怀远藤编、廖家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价值和转化路径,不断挖掘传统手工艺产业资源,实现让群众共享文化产业发展全链条收益,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路。
农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
走近崇州五星村,一水碧波,一方好田,一步一景。农家院落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被称为“川西林盘”。这里不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府国际慢城,还有“最美田园湿地”桤木河湿地公园。
五星村
数据显示,2023年五星村接待游客280余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0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7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6万元。
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示范村”,是如何完成它的蝶变之路?
2013年,五星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始进行新村建设,昔日分散细碎的村内耕地,合并形成了高标准农田,村民们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白墙黛瓦的民居,做到形态美、环境好、配套齐,为发展新业态打下基础。
为进一步盘活乡村资源,近年来,五星村按照“景区带园区带社区”的发展思路,以天府国际慢城为核心,做活、做优田园文章,将周边各具特色的生态湿地、美丽乡村、精品民宿串珠成链,构建起了田、林、水、村融合和景农一体的大地景观。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艺术文创、农业科研、特色餐饮等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成功落户。
五星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三批拟命名天府旅游名村,五星村亦位列其中。
崇州道明镇
乡村是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主阵地,而农文旅融合发展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抓手。
崇州市连续举办12届四川·崇州自驾赏花节,孕育了9个3A级林盘景区,营造了32个新消费场景,推出了帐篷营地、花田火锅等多种新业态。
崇州以30万亩大田景观为基底,建设了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稻香旅游环线、北部水木环线等14条共165公里精品乡村休闲主题旅游廊道,打造了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崇州街子古镇
连续承办国际风筝邀请赛暨全国传统风筝锦标赛、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元通清明春台会已连续举办269届、举办花朝节“花神选秀”活动、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崇州分会场、成都街子萨克斯管艺术季、乡村音乐节等诸多农文旅活动。2023年崇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524万人次,同比增长28.3%;旅游综合收入165.82亿元,增长21.0%。
激活乡村振兴“智力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今年7月,“蓉漂·农创荟”暨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命名仪式在崇州竹艺村景区举行。共认定111名为首批崇州市乡村振兴人才,包括乡村振兴特优人才、乡村振兴高级人才、乡村振兴骨干人才。
崇州通过健全人才机制、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和就业保障等措施,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健全人才机制,崇州市启动高质量建设成都人才发展特色区五年行动,编制了《崇州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崇州市人才安居资格认定办法》和《崇州市做强产业建圈强链人才支撑的十条措施》等政策,引进“新民村”、召回“新乡贤”,
强化政策扶持,印发《崇州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出台《人才新政20条》《崇州市“蜀城英才计划”优秀人才项目实施办法》《关于实施“崇州人才110智力集聚计划”的工作方案》等扶持政策。
大力培养人才,印发实施《崇州市“罨画工匠”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持续培育“十佳乡村匠人”“十佳村(社区)能人”等典型,与高等院校开展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合作,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及实训基地、澳大利亚竹产业研究院崇州研究中心和成都蓉漂人才发展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双育双培”工程,形成了集聚58名非遗传承人、4000余名从业人员的人才集群。
五星村党员教育学院
就业保障坚实,搭建了321科创中心、成都工匠学院崇州乡村振兴分院等功能平台,举办“蜀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开通创业专项服务,加强高校孵化项目指导,成立了“崇州市创业指导联盟”,聘请15名导师为创业指导导师。并依托成都工匠学院崇州乡村振兴分院、五星村党员教育学院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培训,年培训率达95%;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文旅行业从业人员达9.15万人,占当地从业人员总数的16.8%。
下一步,崇州将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化“非遗文化+川西林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