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探索“新时代非遗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4-07-23 16:53: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俊康 | 责任编辑:杨俊康

中国网 7月23日讯 2024年7月21日至22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在江苏宜兴市窑湖小镇举办。论坛汇聚了全国非遗领域人才精英,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之道,探索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使命、新趋势与新传播方式。本届论坛主题设为“新时代非遗新使命”,旨在探讨新时代如何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深挖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与开拓非遗在新时代的新表达,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激发非遗传承人,尤其是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热情,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image.png

论坛现场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设置了主论坛、主题分论坛以及圆桌沙龙环节。主论坛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探讨新时代语境下的非遗的新使命;两个主题论坛则分别围绕“非遗的生活化、时尚化”与“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的新传播途径展开,探讨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及其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地位。本届论坛首设“非遗人之家”传承人圆桌沙龙,以“老手艺与新匠人”为议题,搭建起新老非遗传承人的沟通桥梁,形成新老非遗传承人对话机制,携手应对新时代挑战,构建“传帮带”的传承格局。

image.png

雒树刚作主旨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雒树刚发表题为《非遗传承的“魂”、“根”、“本”》的主旨演讲,强调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价值、历史传统根基及传承人队伍建设。雒树刚提出,非遗不单纯是技艺,技艺承载的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要做好非遗传承要做好三点,一是要大力弘扬精神文化价值这个“魂”;二是要守牢历史传统这个“根”;三是要建设好非遗传承人队伍这个“本”。

image.png

刘魁立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以九十高龄献言。他从非遗的非物质性、人之主体性、传承性、空间、立场、实践性六个方面进行剖析,呼吁要“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image.png

张国有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张国有从“非遗存续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通过市场经营和政府扶助来寻求非遗存续的基本条件,并提出,年轻人的需求及爱好,是非遗存续的动能和标志。张教授也在演讲中建议,用数字复制的方式,将非遗的道义和基本技法长久地存续下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副会长陈岸瑛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的复魅》为主题,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他认为,在新时代保护非遗、复兴中国传统艺术体系,有助于确立文化自信自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源于天然原材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image.png

陈岸瑛发表演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希望透过年会论坛的举办,高位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学术平台,能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凝聚更多有识之士,为全国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互学互鉴的平台,同时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作为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了非遗保护新篇章,展现了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的生命力,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