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26 11:44:1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作者:张继焦 | 责任编辑:杨俊康原标题: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近年来,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亮点频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能量被不断激活,赋能文化发展。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月18日公布的2024年春节假期8天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各地旅游收入相继出炉:北京接待游客1749.5万人次,旅游收入286.5亿元;上海接待游客1675.95万人次,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191.22亿元;广州接待游客超1555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超112亿元;天津接待游客1383.94万人次,旅游收入123.45亿元……
各种迹象显示,不但传统节日正在火起来,而且端午、中秋、春节等各种重大传统节日的经济表现,已成为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动态的一个晴雨表。这些年来,笔者不仅观察和思考传统节日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关系,而且关注文化遗产是如何以自身能量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物质性文化遗产、制度性文化遗产、习俗性文化遗产,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能量和赋能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第一类是物质性文化遗产,主要指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古寺庙、古长城等物质性文化遗产。这类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通常有两种赋能方式:第一种主要以古长城、古寺庙、古墓葬等为主体,将其营造为一个名胜古迹或旅游景区,供游人观光、游览、消费、休闲等;第二种主要以一个地方的古城、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为基础框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韵味的景点,或者成为都市中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景区。
第二类是制度性文化遗产,主要指传统节日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大型传统节庆活动流传了千百年,所以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安排,即它们有相对固定的举办地点、时间、活动内容等,如广州传统迎春花市、海口府城元宵换花节等。这些大型传统节庆活动参加人数众多,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形成吃、住、行、消费和娱乐等需求。
第三类是习俗性文化遗产,主要指一些地方长年累月流传下来的餐饮、手工艺、歌舞、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歌舞戏曲方面,昆曲和南音都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方面,浙江的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天津杨柳青年画等,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不但可以发展成为服务于当地旅游的各类企业,而且可以发展成为面向游客的产业集群。
文化遗产赋能有力推动了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以冰雪文化遗产为例,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5.4%。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哈尔滨市的“冷资源”究竟是如何发展为“热产业”的呢?冰雪文化遗产是如何作用于冰雪产业发展的?
自然状态下的冰雪是寒地居民取用最便利的资源,在早期冰雪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冰雪文化得以产生。目前,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冰雪雕技艺已经获批成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知名度。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冰雪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作为全面展示冰雪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其文旅融合发展是在文化的传承、整合与创新过程中实现的,从地方的狂欢转变为国内知名和国际性的冬令庆典。
再来看看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制度性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节日文化遗产自身来说,节庆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节日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实现结构—功能的转变;另一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传统节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节日为核心,通过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使文化要素与旅游产业要素建立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以文促旅,文旅融合,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推动当地形成以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内源性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常见的文化遗产赋能形式是,在一个地方(如古城、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人们将歌舞、餐饮、手工艺等各种活化的文化遗产集中在一起,以五彩缤纷的方式呈现出来和发挥能量,吸引国内外游客,不但集中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而且给游客提供吃、住、行、购物、观赏、游玩等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换言之,原有的古城、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街区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结构,与歌舞、餐饮、手工艺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由此产生多样性的功能,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总之,文化遗产是可以赋能的,是可以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创新,以文促旅,引导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当地文旅产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持续发展。
(张继焦,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