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产业论坛探寻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24-01-29 17:59:07 | 来源:中国网文创 | 作者:中国网文创 | 责任编辑:杨俊康2024年初,“文化创意与城乡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在艺术乡建、文化乡建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艺术家、企业家,共同探讨文化产业背景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坛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丁方教授指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是文化产业与乡村建设在新时代下的相携而行。在此背景下,与会嘉宾围绕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量、文化创意与城乡连接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发表了题为《数字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他强调了数字技术与文创的亲缘性,认为数字技术与文创融合后将形成新的跨界优势。乡村应当重视对数字平台、数字文化、文化创意的应用,以期对城市实现局部的赶超与反超。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以《景德镇城乡互动的后农业文明发展模式》为题,提出了“后农业文明”这一文明形态。她认为后农业文明率先在城乡联动的传统城镇爆发,并创造性地提出后农业文明追求的发展模式应是一个更生态、更人文、更智能的可持续的系统性发展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题为《乡土中国的创意新时代》的主题演讲中,反思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调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乡村生活的优秀融合,应当是新与旧融合,功能与艺术属性的结合,唤醒和激活人对乡村人文地理、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认知。她提出,应在乡土的信仰、规则和文化基因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避免出现“创”和“意”两张皮的现象。
丁方教授以《开江瓦雕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为题,介绍了流传于开江县永兴镇的民间技艺“开江瓦雕”的非遗传承和美学美育,并从情景体验课堂设计策略到课堂教学构思、场景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以“文化庭院”为切入口,探索乡村闲置庭院空间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希望通过培育村民成为内生性文化主体,探索招引社会业态共建共营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
“设计马拉松”是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丁肇辰 2016 年创办的公益型国际设计工作坊。丁肇辰在演讲中介绍,该项目集结了全世界范围内逾 400所院校的杰出设计人才,以设计为切入点,助推各种文化项目的实践与共建。同时,以文化和设计助力乡村文化“走出去”,发掘不同乡村文化的特质,彰显文化自信。
《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结合具体经验,从实践角度切入,分享自己十年来深耕云南乡村的经验。同时,利用自己多年的媒体经验,发挥媒体宣传的强大功能,通过彰显中国乡村独特的美丽与魅力,让中国乡村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心之所向”。
张朝霞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提出中国的“乡创”工作正在从“乡土中国”走向“城乡中国”的路上。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城市近郊文旅融创为切入点,建构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文旅融创新模式,号召可持续的“共富型”文旅项目的开发。同时,以红色文化、蓝色创意、绿色生态为结构化文旅融合的底层逻辑,探索将“红、绿、蓝”文旅资源纳入沉浸式泛剧场文旅融创开发的可能性。
“先锋共话”环节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委会执行秘书长黄彬彬主持,论坛嘉宾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中出现的新案例、新模式、新局面展开热烈探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培育、村民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等话题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SMART 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王旭、北京漫宜创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崇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主任代改珍、北京耘泽谷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晶围绕乡创新局面展开讨论;西安黄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向辉、哈尔滨北国文旅集团总裁李云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党委书记尚建刚、安徽乾景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正、快手泛娱乐内容活动运营总监樊倩则通过产业经验出发,与观众分享实践中的新意。
论坛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还向社会发布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年度智库成果《数智创意赋能乡村文旅的模式与路径》。作为系列报告《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的第二本,课题组秉承“技术为体,文旅为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始终坚持运用数智技术解决中国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持续跟踪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试图描摹探索美丽数智乡村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