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华剪纸数字空间”发布
发布时间:2023-06-30 17:18:09 | 来源:中新网 | 作者:徐明睿 | 责任编辑:杨俊康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19日电(徐明睿)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华剪纸数据库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平台建设”的课题成果“中华剪纸数字空间”发布仪式暨“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线上展览启幕活动18日在上海美术学院,以线下加线上方式举办。
线上线下嘉宾合照
此次活动由项目负责人陈青教授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等学院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学者有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张树贤,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等。
活动现场
“中华剪纸数字空间”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精品资源发掘抢救、传承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平台主要包括剪纸作者、剪纸作品、剪纸数据、韵剪之美、云剪展藏、研剪智库、创剪转绎等多个板块。该项目通过采集、整理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将民间剪纸创作者的生存与创作状态、剪纸技艺的民俗内涵、传承与创新探索等内容,形成系统的信息集合,力图多方位呈现中华民间剪纸的发展现状,并传播剪纸的技艺之美。
剪纸艺人作品空间
传承再生工作室作品空间
“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精品资源发掘抢救、传承保护工作所作的探索,于2018年首次举办,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鼓励。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加强“中华剪纸数据库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内涵,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向社会征集作品,精选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鲜明,能凸显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性、原生性、历史性、人文性、艺术性等多重价值的技精艺绝、内涵丰蕴、特色鲜明的优秀剪纸作品,形成了此次“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线上展览。
中小学生作品空间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剪纸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她也是中国艺术造像的母体语言之一。希望“中华剪纸数字空间”持续汇聚剪纸创作者及其作品,将其引介于社会的同时,展现更大的社会美育价值。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艺术创作处副处长岑沫石先生在致辞中讲到,剪纸艺术是中国的重要民间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目前,上海正在加紧“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设脚步,各行各业都在科学技术的赋能下进行数字化转型。此次“中华剪纸数字空间”的上线和“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的举办,是上海大学在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探索,它有利于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必将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对非遗传承再生产生重要作用。
活动中,原武钢画院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中国民协剪纸艺委会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主任的刘士标老师向上海美术学院捐赠了个人剪纸代表作品及个人藏品,对丰富“中华剪纸数字空间”内涵形成了非常重要促进作用。
仪式结束后,举办了专家座谈活动,来自各专业机构、高校的专家以及剪纸创作者,围绕“中华剪纸数字空间”建设与数字化虚拟空间的“中国民间剪纸特展”展开研谈,并针对剪纸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发表了各自的实践体验与研究成果。中国民协剪纸艺委会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张树贤先生在座谈环节发言重温了中国剪纸申遗的漫长过程。中国剪纸十年申遗路漫漫,最终于2009年9月正式申遗成功,这是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李守白先生在座谈环节的发言中表示,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但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靠实物样板学习和口手相传的方式传承,上海美术学院此次上线“中华剪纸数字空间”,让观者能一览各地的剪纸艺术,为传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管理和推广提供了借鉴。《上海工艺美术》主编、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南先生强调了数据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传统剪纸艺术之外,当代纸艺在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新的艺术形式更多关注纸的物质性和光影效果,他期待数据库能更多关注年轻人的使用状况,帮助他们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创作出更多更鲜活的剪纸艺术作品。山灰艺术社区创始人范立强先生从“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的国家战略角度分享了他对于此次活动的思考,他分享了文化数字化的应用案例,期待活动能实现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的闭环,在数据库基础建设基础上实现产学研路径转化,助力非遗文化保护。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郭庆丰先生通过分享陕北榆林地区的剪纸艺术家个案,指出中国民间原创作者在天然状态下的剪纸行为充满魅力。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李斌杰先生分享了山西剪纸的历史源流及分布情况。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文联委员曹小琴女士分享了鄂州雕花剪纸的传统老花样与创新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省级传承人高佃亮先生介绍了河北蔚县剪纸的发展状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撕纸代表性传承人、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杰先生分享了“传统撕纸的形成与演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朋泉介绍了他的剪纸学习经历和剪纸作品收藏。他表示年轻一代艺术家将继续为中国剪纸事业奋斗,留下更多的文化遗存。盐城工学院副教授、视传系主任黄本亮先生就“剪纸书籍的封面演变”展开分享。浙江工商大学视觉传达设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艺》杂志执行编辑、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剑先生分享了“腊尔山台地苗族剪纸的母体类型与内涵”。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省级传承人刘延山先生从东北剪纸出发,介绍了中国北方民俗剪纸的整体概况。
上海美术学院理论家李超教授和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副教授分别进行了总结评议。李超教授表示自己从各位嘉宾的发言中受益良多,对剪纸艺术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介绍说,上海美术学院将分为数据库搭建、数字化升级和馆藏体系建立的“三部曲”来建设平台,带动学科团队建设,串联起博士、硕士、本科生的专业教学,他期待与在座各位一道,携文化情怀,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历史与社会责任,福泽后代。马琳副教授表示,此次活动让她系统了解了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情况,也让她对剪纸艺术的未来有了更大的展望,引起了她内心的共鸣,她期待能参与到剪纸艺术的传承和推广过程之中,让剪纸艺术在非遗现当代转换的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活动在上海美术学院讲师、本次活动的项目执行总监王蒙先生和项目负责人陈青教授的致谢中结束。他们表示此次活动综合了丰富的民间画像,见证了众多嘉宾对剪纸的热爱,项目组将继续带着各位专家老师的热情期待继续前行。此次活动因为剪纸艺术而有意义,剪纸艺术因为各位艺术家的坚守而精彩。中华剪纸数字空间”发布会暨“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线上展览活动的顺利举行必将对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等探索工作形成重要的拓进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