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资讯
  > 智库资讯

李宗建: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

发布时间:2023-06-08 16:19:44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李宗建 | 责任编辑:杨俊康

原标题: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系统观念引领话语体系的创新工程,以话语体系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协同创新展现鲜明的时代特质,致力于打造凸显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特征、展现民族风格、体现世界胸怀的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

体现时代特征——

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现实基础,从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中,根据时代变化推进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实现“核心话语”与“时代话语”相互渗透,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不仅要满足于理论逻辑的自洽性,还要注重实践性转化,根据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实际,在回应时代问题、解决时代课题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新的历史变革、历史方位、矛盾转化、历史使命、时代课题和重大实践成就,为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思想资源。要坚持“立足本来”,通过发掘、捕捉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和新时代鲜活的生活实践,赋予话语生产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坚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批判吸收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合理因素时,特别要给具有“普遍性”的旧概念、旧范畴注入新时代的鲜活内涵,不断提炼和打造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避免对西方理论、西方话语的学术依赖。

丰富大众化阐释——

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政党本源之问中形塑人民话语体系。

一方面,“为人民代言”,自觉把丰富话语内涵同融入生活实践、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紧密联系起来,实现“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相互衔接。

另一方面,以事实说理,实现“经典话语”与“朴实话语”的相互映衬,赋予话语体系以现实化、人性化、个体化的语言形式和生动活泼、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借用民众熟知的生活化、网络化语言析理明道,构建起亲和力、时代感、鲜活性和大众化相融合的话语表达体系。

展现传统文化基因——

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承袭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蕴含独特的东方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从文化维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和话语创新,是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逐步得以发展的,其实质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融会贯通起来,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致力于打造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提炼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理念的对外话语体系。

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中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为文化母体和精神支柱,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彰显人类文明旨归——

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和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其话语表达在充分体现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表征中国人民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的同时,兼具广泛的人类共识、人类情怀,具有重大的价值超越。

一方面,从揭示“西方性”实质、方法论弊端和深层次问题等角度破解西方话语霸权,坚持“破”和“立”并举,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另一方面,以“世界之问”为基本问题域,以维护各民族国家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诉求为前提,着重增强理念的普适性、客观性和道义性,进一步构建多元、包容的价值共识和逻辑严密、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

(李宗建,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