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资讯
  > 智库资讯

北大学缘实录|夏红卫:最割舍不下北大这块交流的土壤

发布时间:2023-05-05 15:01:46 | 来源:中国网文创 | 作者:“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2023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办的“‘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从2018年开始已举办5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这场新书发布会同时也是“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群贤毕至,到场嘉宾感念着书中出现的那些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精彩篇章的先生们,也讲述着自己在问学传道路上的求索与收获。中国网获授权刊发部分与会嘉宾发言实录。本文是主持人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与北大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在活动上的部分发言内容,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主持人(渠敬东):

要感谢北大出版社,这本书是我们和北大出版社合作的第一本书,出这本书也是有我们的考虑的,以传承的实质性的精神气质,带动同样作为北大一分子的两家单位的合作,确定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两家目前规划了三个系列的合作,在这本书之后,接下来会出版一套“大先生”的系列,一方面我们要系统总结这些先生们的学术创见,另一方面,我们要懂得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同辈人身上、不同辈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只有理解了这些故事,某种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学问,所以我们希望这套书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在那些日常但又不平常的细节里看到他们的精神气质。

因为有了先生们,我们才能进入到北大这个大学堂,有了先生们,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学问的腹地,所以我们接下来会用各种各样的主题呈现文研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学术收获,我们会有一个“大学堂”系列。正因为有了各代人之间的学术积累,我们才能睁眼看世界,才能看得更清楚、更丰富,所以我们还会有一个“大世界”系列。从人到学,再到我们面对的生活、世界,来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当然这只是开头,需要各位老师更多支持,也欢迎更多的批评。我们的合作离不开出版社的领路人,也请夏老师讲几句。


北大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在活动中发言。(活动方供图)


夏红卫:

谢谢,我不应该讲的,因为老师们讲得特别好,我一直在记,特别受鼓舞。敬东老师已经把我们跟文研院合作的这个系列“大”字的构想做了简单描述,要想实现这个图景,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大家的努力,尤其需要各方的支持,老师们的支持。

今天的主题是传承,我在想怎么扣这个主题?我是去年4月份到出版社工作,到现在为止大概一周年。我在1991年留校以后一直从事的是交流工作,我跟在座的老师们都有过交流,我在北大30年都做的是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本质就是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但我原来做的工作更多的是以活动为中心,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我在北大坚守了30多年,在国际交流一线,最割舍不下的是北大这块土壤,对于这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北大是一个绝佳的场所。我到了出版社以后,就思考这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特质怎么能够传承下去?我跟汲总编是新来的,出版界的元老们都在这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去年邓老师说,文研院成立了六年,做了很多活动,口碑非常好,非常丰富多彩,所有的学术活动要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是什么呢?就是出版。因为出版了之后,文化传播的力量能够倍增。邓老师鼓励我,郝平校长也说好的书要在北大出,当时我很受感动。要跟文研院合作,我就赶紧组建团队,找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双方一起讨论,丛书的架构怎么建立,品牌的形象怎么设计等等,我们都做了很深的考虑。我们交流中很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人是非常重要的。邓老师和渠老师说要把这本书做成精品,把北大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我们为了促进双方的合作,每两周碰面一次,一年多时间出版了第一本书。这样一种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努力的精神。我们要把这种非常努力的精神传承下去,接下来出版更多的精品,更好地把北大精神体现出来,传承下去。

谢谢各位老师!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书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渠敬东):

谢谢夏老师,今天出版社的好多老师都在,张凤珠老师、陈小红老师、徐丹丽老师、徐少燕老师……我们现在越来越熟了,因为经常在一起讨论工作,而且很愉快。原来我们还说,讨论这本书是不是每个人上台讲一讲;我说不,一定要大家坐在一块儿说说心里话,真正去讨论这个问题,感受这个问题,这是我们自己的氛围。王博校长也说了,要把这种氛围坚持下去。也特别感谢北大各个部门的领导来参加今天的研讨,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合作的机会,以增进相互的理解。

今天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们就结束这次活动。但也许这个话题还要真正以研讨会的方式来好好再进一步切磋,谢谢各位!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