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俯瞰大地的诗意 诗歌分享会以天空视角探讨“下垂的时间”
发布时间:2022-11-01 17:42:42 |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俊康编者按:在《下垂的时间》中,作者以异于常人的独特的天空视角——环望天穹、俯瞰大地,以空中的生命体验融入诗歌语言,文字清新、简洁而意象诡谲。诗人对物像词像的诗意捕捉,和内心深处的独特感受,在字里行间肆意横行,承载着来自天空与大地的独特感受,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诗意角度,获得一种几乎独一无二的诗意与意象——一种捕获天空诗意的强大意象力及其制造力。
活动现场(组织方供图)
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主办的“一只鹰,穿过云层——王峰《下垂的时间》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著名诗人、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诗人、诗论家欧阳江河,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王山,诗人、《诗刊》主编李少君,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臧棣,教授、评论家敬文东,以及《下垂的时间》作者王峰等嘉宾出席。分享会由文学评论家、诗人张清华主持。
吉狄马加认为,每个诗人的写作和他个人的生命经验和经历都有很重要的关系。王峰的写作和他的飞行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和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是这种职业从另外一个角度让他对时间的认识上和很多诗人相比,他观察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往往更多地还是从时间的向度出发。因为他有着特殊的时间感,对人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包括对个人生命经验的关注,他一直置身在线性的时间和多维度的时间所构成的空间里面来写他的诗。吉狄马加认为还提到,作为当下的诗人来说需要“哲学性的思考”,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提升对时间的理解,把日常生活经验在诗歌中呈现得更好。
李少君表示,每一个大变化的时代,文学都会有所表现,一定有新的时空观和宇宙观,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如今我们到了一个需要新的时空观的时代。飞行员身份使诗人有一种俯视地球的眼光,这样,他就真正转变了他的视野,他用另外一种视角和维度来看世界,如他的一些诗歌,比如《下垂的时间》《天马》《所见》《漫天垂泣的秋虫》等等,他已经转化了视野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诗歌显示了诗歌新的可能性,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整个人类的时空的维度可能未来会改变。李少君提到,仰望星空,可以说是人类永远的姿态。例如远古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瑰丽想象、两千多年前“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屈原之天问、三国曹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与天地相连的开阔胸襟、初唐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意识、北宋苏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千古感叹……到了现代也是如此,郭沫若的《女神》,其实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时空感,所以闻一多说郭沫若具有“时代精神”。
欧阳江河认为,《下垂的时间》作者确实带来了一种跟我们在大地上行走的人不一样的角度,和对这种角度诗意的转换,这对中国诗歌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恐怕只有他才会有的一种角度,他没有辜负这个只有他才会有的这样一种角度、这样一种转换的可能性。王峰的飞行是工作,它不仅仅是飞翔的想象和比喻,它已经转化为日常生活,这个角度由于机器文明的介入它已经变成现实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转化,当我们的飞翔,我们从天空往大地反过来俯瞰变成日常的时候,这里面是一种提取——怎么把它转化成形而上的东西、诗意的东西,还不仅仅是现代性,还包括古代的转化继承,但是确实是今人才能有的角度。这个方面就好像诗歌找到了像王峰这样的诗人,让他完成历史性的转化。诗人在天空中飞翔,有另外的声音命令他把它转化成诗歌,里面包含了日常性,包含了人类的现实,又包含了语言的升华、诗意的形而上的种种综合。
敬文东认为,王峰的诗回归了汉语本有的谦逊感,这种谦逊感将汉语自带的沧桑感融在一起,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天真烂漫和饱经沧桑。这种饱经沧桑的感觉,除了他个人心境之外还有本色的汉语带来的东西。按照语言哲学的说法,所谓心境本身是要发声的。他据此恢复了汉语面对外物的那种谦逊的品质。汉语思想处理的是我和你的关系,不是逻各斯所强调的我和他的关系,你和我之间是平等的而非对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峰的诗恢复了汉语的谦逊感。
唐晓渡提到,飞行是行动着的诗,写诗则是语言的飞行。它们同时对应并试图满足人们灵魂深处的至高欲望,那就是对自由、冒险和未知的渴求。这种渴求基于人类受限的困境,其本身又自成一种困境。古典诗歌中多涉登高主题,突出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取就是俯视的视角,然而却是静态的;另一方面,游仙诗中也多见俯视视角,而且是动态的,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只是诗中所及均为梦中的历史文化或神话传说场景,是梦幻的产物,而非如。王峰那样,将真实的飞行体验转化为诗的经验。这种实际的经历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铁门槛”,避免了轻飘浮泛与同质化
臧棣认为,作者的诗取材于人的日常经历,但转化到诗的经验中加以呈现的时候,又绝不仅仅是表达普通人的日常感叹。他的诗歌视野,很接近海子的主张,王在写诗。这个“王”,不能把它理解成世俗经验里的“王”,而主要是一种生命的气度,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量。驾驶飞机的时候,坐在驾驶舱里,天然就具有一种环视的视野。这对生命的视野,很容易构成一种开启。这个视野里,也天然带有一种王者之气。从诗的素材的角度去看待的话,王峰的诗似乎都是很平凡的东西,都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东西。比如,写老家的树,写家庭生活,也写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但王峰在处理这些题材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他的日常感观,而是用一种强烈的生命经验来激活这些东西背后的某种诗意。
王峰表示,诗歌创作的过程带着飞行者的观察视角——带着慈悲的意念看云幻云灭,天地聚相。这些视觉的转变,也会产生意象的转变。比如在夜空中看浩瀚无尽的银河,北方的冬天,越冷,天空越澄澈,真是星大如斗,银河若秤。那时天空的背景就像一个巨大的岩壁,北斗七星就像垂钓的人,拿着一个勺子在静静钓鱼,这种意念就带有玄幻的意念,就是诸神的意象,带来创作的灵感。他希望将来“写作更加悲悯,有金子般的质感”,提升语言的精度以描述更灵动的意象,也意识到“这需要时间,需要历险。”
附:《下垂的时间》内容节选
下垂的时间
如果飞得再高一点的话
天空就弯了
像遇到下垂的时间
这样的弧线
日月知道
山河知道
一棵背风的树也知道
下垂的时间如弯刀
斩弑理想和抱负
只会把你我
一生的孤独
刻进不足一米的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