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潮汕观艺录》之抽纱巨档篇
发布时间:2021-12-03 14:29:38 |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 | 作者:冯骥才 | 责任编辑:杨俊康辛丑秋深,借顺德一文学活动之便,前往潮汕。先前不曾来过潮汕,久闻其文化深厚别样,今日更知来迟。此间所见所闻,皆堪称妙称奇,于是捉笔简记扼要,若有欲表其详者,另开篇也。
抽纱巨档
潮州市抽纱公司李常榕经理介绍抽纱工艺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潮州在中西经济与商贸交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潮州成了通商口岸。入境的西方人,发现潮州人心灵,妇女手巧,潮绣巧夺天工,他们就将西方人源于意大利的一种传统的刺绣编识工艺——抽通介绍进来。抽通就是抽纱,它将梭织纱布的一些经线或纬线抽去,再用刺绣编织重组,于是花样百出,新奇美妙。然而,这种舶来的工艺非但没有“吓住”身怀绝技的潮州绣娘们,反倒激发出她们的灵感。她们很快就把自己极其丰富的传统刺绣的语言,追求极致精美的传统,融入欧洲的抽通技术,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千变万化崭新的图案、花纹、针法,还有一整套十分繁复又严格的工艺流程。单是她们自己总结出的针法就有400余种,九大类。潮州文化的开放、交融、创新能力惊人。短短半个世纪,潮州的抽纱(民间俗称“做白纱”)就闻名海内外了;它花样新颖、制作精湛、凹凸感强,西方传统的抽通完全不能相比,在欧洲受到异常热烈的欢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潮州抽纱的全盛期,潮州抽纱厂300个,抽纱女工20余万,可谓千军万马,每年创汇10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我年轻时,抽纱制品在生活中已是随处可见,门帘、台布、床单、衣衫、童衣、枕套、手帕等等。它常以花边形式出现,花边在北方叫做栏杆,天津估衣街在上世纪初就开设一些栏杆店,专门出售南方精美的抽纱制品。由于市场需求大,天津也开设了抽纱厂。
潮汕抽纱的针法有400余种
各式各样的抽纱制品
李丽娜坐镇于广东的民间文化。我喜欢她把民间的好东西当做命一样的那股子劲儿。当我提到潮州抽纱。她说:“潮州的抽纱一切还在,厂房、工具、全套、原样,只是不再生产了。科技时代了,手工制作太贵,没有市场了。”她见我有点失望,忽说,“您能爬五楼吗?”她露出笑容。有点神秘的笑容。
我问她爬五楼看什么?她说去看抽纱档案。民间能有什么档案可看?我从事民间文化抢救二十年间,很少见过真正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呢!民间文化本来就是自生自灭;口口相传,没有文献,一旦消泯,如鸟飞去,片羽不存。所以我们对于抢救下来的珍贵的民间艺术第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它制定档案。
在抽纱厂的车间看到牛皮纸盒里的档案
(左一为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
在昔日潮州抽纱厂高大而空荡荡的车间里,我感受到抽纱业今日遭遇到的冷遇。工厂已经停工,留守在这里的只有李常榕经理等几个职工,但抽纱在他们心里依然保持着昨天的辉煌。他们自豪地讲述起自己的昨天及其精美绝伦的技艺,然后向我展示两份半个世纪前的“抽纱档案”。两个陈旧的牛皮纸档案盒。打开一看,把我吸引住。竟然是潮州抽纱严格的历史文献,有彩色设计稿、分色稿、制作要求、规格、生产记录、报表,以及相关的负责人、日期与产品编号。一件抽纱作品制作的全部流程居然如此精细和具体地记录在这里。我很惊讶。李常榕下边的话就更叫我震惊了!他说,这样的档案他们总共四万多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潮州抽纱的全部档案,都在这厂房的五楼上!老厂房没电梯,厂房高,他们怕我年纪大了,爬不上去,只拿两份给我看。可是,这样珍贵的东西哪能不看,我说我要去看。当即随他们爬上去。厂房真高,爬到三楼就气喘吁吁,李经理给我搬一把椅子坐坐。我笑着说自己真不顶用了。
爬楼去看抽纱档案库
楼再高,爬上来也不冤。一间纵深几十米高大的巨屋,左右密密两排大铁皮柜与铁架,排列得整整齐齐,上边档案卷帙浩如烟海。几位职工正在一张大木案前整理这些存放了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档案。
每一件文档都包含诸多文件与资料。设计原稿、彩色花样、玻璃纸稿、布板样品、使用材料、应用工种、生产记录等等。你说这四万件的文档中包含着多少重要的历史文化的信息?还有上万件抽纱的实物的样品啊!哪一种民间艺术有这样巨细无遗、系统、详实、切确的历史档案!
这是一宗伟大的民间文化的巨档!
这可是我国近代顶级民艺的档案与文献,举世罕见的国家非遗的档案;它还是中西文化交融和潮汕人民开放包容与非凡创造力的见证,海上丝路灿烂的近代成果的见证。
但是抽纱正处于濒危与尴尬,当年为国家绣制国礼那样的抽纱高手已所剩无几。虽然在2014年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但抢救与保护的力度尚须加强。特别是这一“伟大的民间文化的巨档”如何保护,如何活化,如何将如此巨大的历史财富转化为发展当代文化的资源,还需要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智慧,有待于我们的创意和努力。
谁来做这件事呢?
大量档案保存在铁皮柜子里
了解抽纱档案情况
生产记录
印刷布件的玻璃纸版
设计手稿、印刷底稿、彩色图稿等底图,都装在一个个牛皮纸盒里
抽纱巨档,亟待保护
(图文由冯骥才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