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资讯
  > 智库资讯

冯骥才:《潮汕观艺录》之莨绸篇

发布时间:2021-11-30 11:57:25 |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 | 作者:冯骥才 | 责任编辑:杨俊康


辛丑秋深,借顺德一文学活动之便,前往潮汕。先前不曾来过潮汕,久闻其文化深厚别样,今日更知来迟。此间所见所闻,皆堪称妙称奇,于是捉笔简记扼要,若有欲表其详者,另开篇也。


莨 绸

在草地上晾晒的莨绸


听说顺德这里的莨绸保留着制作上的原生态,颇有兴趣。去了一看,果然。

这个莨绸保护基地的主人黄志华先生,竟然在十多年前见过。那时他就有志于莨绸的保护与应用。十年过去,事业有成。这个地方成了国家非遗的保护基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莨绸染整,全然继承了至少千年的老法子。

莨绸也称香云纱。自古核心的产地就在这里——顺德的伦教。

顺德的先人,从大自然发现了一种野生的土红色的薯果(薯莨),其汁棕褐色,可染布。

顺德人用莨汁涂染一种蚕绸的正反两面。染好后,把这长长的涂成棕褐色的蚕绸晾在草地上。青草细密又柔韧的叶茎支撑着蚕绸,草间通风,宜于晾干。

随后再在蚕绸的一面刷上塘泥。塘泥来自田野水塘,是一种含有氧化铁的淤泥,晾干后洗去,一层微微含光的黑色神奇地留在蚕绸上,这便是莨绸。

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和原始,材料就是这么廉价,甚至无价,全来自大自然;染整出来的莨绸却美妙之极。莨绸的两面一棕一黑,棕得不火不燥,沉稳大气。黑得不乌不死,有如国画的墨色,有活气。棕黑相配,稳重协调。就像我国古代乡间的蓝染。但蓝染土布各地都有,莨绸只此伦教一家。

傍晚,工人们把晾晒了一天的莨绸收卷起来


莨绸虽然只有“莨汁染棕,塘泥染黑”这两个工序。却要经过反复浸泡、洒莨、过乌、涂封、水洗等等“三蒸九煮十八晒”,才能把莨绸制作出来。一块莨绸的生产期差不多一个月。由于莨绸制作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个季节可以制做莨绸。晾晒时要看日照,全靠染工经验。这种手工的制品,互不相同,都有不同色度,都是活的。这也是莨绸迷人的特点之一。

我忽然想起我家里长一辈的老妈妈,每逢夏天不就是穿这种面料黑色的宽袖和偏襟的衫子吗?记得这面料叫“靠纱”。我问黄志华先生,他笑道:“正是莨绸,我们这里又叫香云纱。夏天出汗,这种莨绸不沾皮肤,还有避蚊虫一说呢。”

如今,这种奇特的古法制作的莨绸在海外时尚界受到青睐,也被年轻人吹捧。一位一直追求“莨绸活化”设计师梁子创造的品牌“天意”,在国际上已经颇有名声了。这使得从事莨绸制作业的人都懂得,必须严守传统技艺的金科玉律,才能保持其独有性,这才是它在市场时代的立足之处。非遗的原生态是非遗之本。

莨绸做为国家非遗的保护,前景还乐观。黄志华请我题词时,我写了两句话赞美莨绸:

“神彩伦教染,天工香云纱。”

顺德距离潮汕还远着呢。由于这里是我潮汕之行的出发地,故而先把此地一宝记在这里。

听黄志华先生讲莨绸工艺


(图文由冯骥才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