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11-16 17:08: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谭好、李宗宜、张艺璇 | 责任编辑:杨俊康中国网11月16日讯 11月14日,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1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长杜兰晓、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长孙若风、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厉新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粟路军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2021)》的编写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势,为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贡献了真知灼见。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祎、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挺伟等特邀嘉宾也线上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朱倩倩主持。
杜兰晓在致辞中感谢了与会专家对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共建的浙江北大数字文旅联合中心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杜兰晓介绍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基本概况和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她特别指出,浙江北大数字文旅联合中心实验室的成立及推出的研究成果《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提高科研能力、加强技术支撑的重要举措。她期望今天出席的与会专家对发展报告不吝指导,以提升发展报告学术研究的科研水平和对策指导的针对性,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库支持。
向勇介绍了浙江北大数字文旅联合中心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基本业务和发展状况,梳理了数字文旅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完成的主要工作和业务探索。他围绕疫情爆发后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阐释了后门票经济、元宇宙等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并预测了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交叉体验与混合体验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科研助理张艺璇代表发展报告课题组,介绍了发展报告的编撰思路、年度主题、研究方法、术语界定、技术路线及创新亮点。
唐晓云指出,数字经济的研究正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真正的发力点应该在供给侧,关键在于企业如何提升效能、建构数字化能力,创新组织架构、运营理念、运营过程、管理模式,用数据资产服务企业成长。在这些方面,文旅领域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吴必虎提出,在强调旅游产业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公共性,建议从访客和用户的角度进行内容分析。他介绍了电子游戏和电竞行业的新形势、新变化,认为应对电竞作出客观评估,逐步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另外,针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开放,拓宽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信息渠道;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水平也应进一步提升,避免信息资源的垄断、闲置和浪费,加强矢量化和可搜索化。
花建认为,数字文旅装备和技术的开发是数字文旅中举足轻重的版块,对营收、增加值和利润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我国宏观情况上看,产业数字化远超数字产业化,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获得的效益和贡献值得关注与研究;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政策、基础设施、创新研发、产业增长和治理应当和谐推进。
孙若风指出,数字文化目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与事业、城市与乡村、年轻人群与其他人群的鸿沟,而且这三道鸿沟相互联系,是市场规律、区域规律和文化规律的综合反映,目前主要落在基层群众,特别是乡村居民身上。为了解决数字文化的三道鸿沟,政府部门有责任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加强标准制定、打通各个关节,唤醒沉睡的资源,从目前矛盾集中的方面,特别是大众化项目入手。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加强文化内容、文化创意、文化情怀,也将有助于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成长。
范周结合疫情时代的旅游消费现状,指出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肯定了发展报告通过数字技术切入文化和旅游的研究路径,并以四川青城山剧本杀为例,强调关注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性。
厉新建肯定了发展报告对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界定及主题选择,并对发展报告的内容连续性、框架稳定性、体系对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特别指出,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剥离、可计算问题,需要进一步区分文化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文化、旅游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旅游,并为我们指明了数字化的内涵,即数字化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更包括数据的集成、贯通乃至交易。
粟路军指出,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这标志着继劳动、土地、资本、信息之后,数据成为第五个生产要素,说明数据已和这些要素一起融入我国经济价值创造体系,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他建议在界定产业范畴的基础上,应测算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规模、增长率、增加值等,以便增强对产业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听众互动环节,针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老师提出的“虚拟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应该如何构建”的问题,花建回答认为,文旅产业园区的核心功能是要形成文旅产业的集群,特别是数字文旅产业的集群,线上与线下、物理形态与虚拟形态、产业实体与互联网网络结合的业态是其中的主流和较有活力的部分,便于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有机结合,并将投资、研发、制造、服务、品牌等各环节结合起来;
针对杭州银美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提出的“数字博物馆如何在未来社区和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好应用”的问题,吴必虎回应称,一方面应当努力实现专题性的选择和推广,另一方面则应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强虚拟世界和现实之间的连接性,利用元宇宙的概念真正将文化信息带到偏远山区。花建补充认为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博物馆如何传播乡村文化,二是数字博物馆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应当通过一套巧妙的组合,让受众在观看网上的数字文博后更愿意参观实体博物馆。
向勇做了总结,感谢和回应了与会专家对发展报告的热情鼓励、中肯意见和前瞻建议,感谢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并对2022年我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和研究重点作出展望。
本次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数字文化和旅游的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收到了来自国家博物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山西省文旅投集团、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北京山水盛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杭州数字治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等多位数字文旅从业者,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舞蹈学院等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130余名代表的踊跃报名。与会代表全程线上聆听了专家发言,并与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取得了良好的会议效果。
(供稿人:谭好、李宗宜、张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