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资讯
  > 智库资讯

潘鲁生:进一步推动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05 09:37: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潘鲁生 | 责任编辑:杨俊康

中国网11月3日讯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工艺美术在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就业创业、艺术创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在生活品质提升与文化审美方面呈现独特的高质量发展优势。工艺美术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立足当下,关注现实,进一步推动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共建高品质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大匠丝路》(局部),潘鲁生、着着创作,960厘米×240厘米。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还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传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发展的集中脉络。该作品采用织绣工艺,以丝路“百工匠作”为主题,运用长卷形式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匠技艺场景,包括手工艺制作、贸易通商及风俗文化等生活画卷,同时描绘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采珠、贸易经商及造船工艺等,展现了人们在海上漕船、海舟等运输工具上运载丝绸、陶瓷、香料的情景。

关于工艺美术的称谓较多,手艺、手工艺、传统工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现代工艺等。由于站位不同,工艺美术也出现在美术、设计、民艺、产业、文创、公共文化等不同的发展视野中,但无论怎么称呼、从哪个视角研究,工艺美术以生活为中心,满足高品质生活需要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工艺美术区别于纯美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所在,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要补齐短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今天,工艺美术面临一系列发展挑战。技术层面上,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引发颠覆性变革,3D打印模糊了手工与机械的工艺边界。产业层面上,传统技艺与新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水平和劳动效率。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再次引发人们对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发展悖论的认识。工艺美术行业也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逐渐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转向现代手工制造产业,从纯欣赏的特种工艺品转向生活工艺用品,从重视工艺大师的荣誉转向关注一线工匠的工艺创造,从传统工艺作坊转向“作坊+工作室”等多元模式,从来样加工的代工时代转向自主创新设计的品牌时代,从出口贸易的单一经营转向内外贸双循环发展,从轻工产业模式转向具有审美文化创意机制,从艺术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向适应行业需求的多层次专门人才培训培养。与此同时,工艺美术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如工艺美术在装饰、收藏领域发展有余,在生活日用方面供求不足;工艺美术地方资源禀赋高,设计转化与品牌塑造能力存在不足;工艺美术大师精英化,民间艺人权益未充分保障;工艺美术内需供应体系还不够健全,不能充分支持国内大循环主体建设等。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要建立新发展理念的新常态,凸显追求匠心营造、品质提升、价值创造与转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其中,创新是工艺美术发展的一种内生动力,如何把握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关键。具体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推动工艺美术区域发展平衡,着重发挥工艺美术在维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工艺美术内外联动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保护工艺美术民众受益和公平贸易,实现共享发展。

同时,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应构建民间工艺、行业工艺、现代工艺协调互进的体系关系。民间工艺,侧重民间生活日用、自制自用或礼赠亲友,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工艺是文化的种子,滋养和影响着其他形式的工艺,重点在于修复工艺生态,守护民间文化乡愁。诸如“手艺农村”项目,是乡村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传统工艺美术等文化内容作为生态、和谐、幸福的发展范式,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脱贫、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行业工艺,在于生产性和专业性,其中也包含生产者、市场、消费者之间必然的联系和作用。行业工艺的发展重点是发挥好产业驱动的经济民生价值。应保持文化基础,传承工匠精神,由外贸为主向外贸内贸兼顾发展,保持手工艺特性、实用性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融入新技术、新材料、新样式。如山东正在着力打造“山东手造”产业新动能,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手造产业的深度渗透,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现代工艺往往受现代学院教育与创作研究影响,具有工艺特质的纯艺术化倾向。现代工艺融合新观念、新题材、新技艺,有助于拓展手工艺的个性表达。现代工艺创造生活之美,提升现代生活品质,其思想、审美的意义更加突出。如在上合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中,相关艺术设计基于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出新,寓情于礼,展现中华美学风范,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要倡导中国生活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贯注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材美工巧、巧法造化、各随其宜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培育了社会群体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工艺美术越来越呈现出追求“把玩化”倾向,影响了工艺美术创作者的价值判断。民间工艺传承功利化,行业工艺创新脱离生活需求,现代工艺创作缺少“中国味道”。根本原因是与生活实用和工艺审美相关的工艺特质在逐渐被弱化。工艺美术并非纯美术,不能没有传承与出新,也不能脱离生活应用。工艺美术如果脱离最鲜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将丧失最本质的源泉和动力,也将导致现代生活里物质消费化的迷失。当代生活里,工艺美术所蕴含的乡愁记忆、生态价值,恰恰契合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承发展中华传统造型体系和造物体系,加强对物与生活方式、生活美学的理解,不仅要有其形,更要传其神,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生活的需要,使工艺美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健全工艺美术传承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教育互为补充,为精工制造、大国工匠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化是美育的底色,五千年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追求与艺术气息。广泛意义上,应推动工艺美育融入公众生活,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引导公众发现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

总之,回归并服务高质量生活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目标。工艺美术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走入人们的内心,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只有贴近生活、服务人民,才能准确定位工艺美术高质量创作的基点。恰如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所倡导的创作方向,呼吁广大工艺美术创作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田野,在艺术创作中努力反映“中国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以及形塑“中国美学价值”。鼓励创作出更多展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工艺美育化人、激发创新、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赋能。

作者潘鲁生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