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发布时间:2021-03-03 09:57:32 | 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俊康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全球文化产业也曾一度遭遇冲击陷入停滞。然而,随着国内“战疫”进入后半程,影院、剧院、主题公园、文旅景区逐渐有序恢复开放,我们可以看到从“休克期”中苏醒过来的中国文化产业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甚至在疫情期间孕育出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站在后疫情时代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文化产业如何育新机开新局,助推产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时代命题。9月5日,作为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要论坛活动,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这次论坛上,来自相关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及文化产业界企业家、学者围绕“文化共生产业共融 美好共享”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方案”。
中宣部副部长傅华在致辞中提出希冀,面对疫情提出的挑战,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坚定“四个自信”,认真思考和谋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进一步提出,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聚焦积累共识,讲透讲好中国故事;聚焦打通循环,推动文化赋能全产业链;聚焦升级服务,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聚焦优化供给,打开供给创造需求的文化消费新局面。
疫情助推文化消费方式改变,数字文化产业将迎窗口期
虽然疫情的发生阶段性地抑制、冻结了大众文化消费,但是大众的消费需求始终没有消弭,在后疫情时代存量消费需求亟待释放。线下的文化消费方式被迫阻断,催生了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线上消费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斌指出,疫情期间以线上消费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爆棚增长,以社交媒体、社交平台、数字阅读、数字音频、数字游戏、在线教育等为代表的面向客户端的数字文化产业用户规模明显提升。以移动终端、车载终端、家庭大屏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以融媒为代表的线上新业态都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此外,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也体现在全民直播常态化。钛媒体集团的创始人赵何娟在论坛上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说自己的公司曾开办培训直播技巧的培训班,结果来上课的不是梦想当网红的年轻人,而是零售企业的老板们。企业家们热烈地拥抱直播,希望亲身上阵加强与产业链条的联系。
根据钛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短视频蚕食用户时长的趋势愈加明显。截至今年6月份,字节跳动旗下的头条App全网用户渗透率达到66.7%,增长7.1%;而快手App全网用户渗透率达到44.7%,增长率达到了41.5%。”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文化产业新业态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保证了人民文化生活的秩序,有效支撑了居家娱乐活动等需求,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也向我们发出了新一轮消费变革的讯号,从尝鲜到习惯,从被动到自愿,随着新型线上文化消费占比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线上文化产品不再局限于年轻受众群体,而是走向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数字文化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
智能科技延伸文化业态边界,5G成为文化产业增长新引擎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新兴技术加速成为文化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也将进一步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
在疫情期间,基于人工智能的人员筛查、基于超高清视频的疫情报告等为抗“疫”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钉钉、腾讯会议、华为云Welink等线上应用为人们复工、复产、复学提供巨大方便。其中,5G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此次论坛中,《通信世界》创始人、《5G时代》专著作者项立刚也介绍称,“5G的特点是: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体系。在线教育会随着5G的发展出现井喷。而当下的纯直播式在线教育还非常原始,未来将会出现点播模式,同时还会出现全新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
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长久蓄力,国际化合作仍将深入创意产业与文化密不可分,而文化又与特定社会中的观念、习俗和社会行为相关。文化包含价值观、信仰、语言系统、沟通,以及人们的共同习惯,而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整体。创意产业囊括了众多领域,如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以及最近出现的视频游戏。
创意产业借助设计、建筑和广告来发挥本土文化和创意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祉。近年来,中国积极践行创新实践,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力量。在这次论坛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莫库伊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享。莫库伊表示,作为联合国在教育、科学、文化和交流方面的专门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成为各国的重要盟友,采取有利于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战略,就这一方面而言,中国树立了榜样,不仅是因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密切联系,而且也因为中国在维护文化,促进创新经济方面采取了相应政策和战略,进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外,莫库伊发出倡议,呼吁创意产业全球化合作继续深入,“人们应该利用人工智能,与其他国家分享创新成果,正如大家从今年的疫情中所学到的一样:团结一致,相互学习和交流,否则,我们或将错失和平共处的良机。”
与此同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也在演讲中强调了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刘华指出,创意产品潜力巨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数据,全球文化创意产品创造产值2.25万亿美元,超过电信业全球产值1.57万亿美元。从业人数295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有关数据表明,过去13年来,创意产品的出口增长率超过7%,全球创意产品市场的价值从2002年的208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090亿美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增长尤为显著,中国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出口和进口国,其创意产品出口增长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节节攀升,2016年第一次进入前25名,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2019年排名晋身至第14位。在今年9月2日刚刚发布的报告中,中国仍然保持了亮眼的成绩。中国多项指标排名世界首位,如专利、商标、高科技出口等,创意产品出口指标也是世界第一。
出版产业危机中迎转型机遇,数字阅读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在此次疫情中,出版产业受到的打击是空前的。然而,在线下实体书店运营压力增加的同时,线下内容向线上的迁移也逐渐加快。隔离期间,我们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通过直播“云逛书店”,也通过各个省市图书馆的公共资源阅读了大量电子书,这些之前很少体验过的变化,在疫情中已成为常态。可以说,全球疫情加剧了原本已处在变革中的出版形态的重塑,疫情期间短视频、网课、直播的火爆,助推着教育出版资源数字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于出版业而言,这一次的疫情是一剂针对包括线上阅读在内的在针对包括线上阅读在内的在线服务的催化剂。在这次论坛上,
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雨果·塞泽通过云演讲的方式指出,今年,当社会需要信息、教育或娱乐的时候,在经济困难、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出版商都采取了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里,雨果·塞泽特别提到了中国出版协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出版协会出版和推广了100多本纸质和数码书籍、文章。此外,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企业向公众开放了他们的数字资源,提供了成千上万的电子书和有声读物。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顶尖的教材出版社向学生开放了电子教材资源和辅助资源。
在演讲的最后,雨果·塞泽提到了危机时期,努力克服分歧、解决共同危机的必要性。他说:“《21世纪的21个问题》的作者尤瓦尔·诺亚·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说,21世纪的重大挑战将是全球性的。当今人类是一个文明共同体,全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亦是如此。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这也是像IPA这样的协会为什么十分重要的原因。”
内容生产须正向情绪价值,IP转化形态更加多元
在此次论坛上,文化产业从业者也就核心的内容生产进行了分享与讨论。什么是好的内容产品呢?
知名电视人、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提出,好的内容产品有三个标准:一是需要体察时代的脉搏,二是拥有正向的商业回报,三是生产正向的情绪价值观。马东说,在他心中,节目都是虚构类的和非虚构类的。作为一个节目制作者,需要掌握真正触动人的情感,带来正向的情绪价值,否则是没有市场的。
关于文化与娱乐的关系,马东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化是娱乐的时间沉淀。”对于娱乐这个词,每一代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娱乐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娱乐与它的高级形式最大的区别,恰恰在于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所以,正确看待娱乐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文化当成娱乐的时间沉淀,当成娱乐的价值,而这一切在于人内心正向情绪的结合。
在文娱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常扬强调了IP的作用,他认为文娱发展趋势是IP商业化和商业IP化。其中,IP商业化指的将头部IP
从文化消费延伸到旅游消费、教育消费领域去。
对于如何深入挖掘IP内容,常扬以大剧IP《清明上河图密码》为例做出解释。这个IP会拍5-6部电视剧、2部电影,并在周庄构建清明上河图的实景园区,再现宋朝时期风土文化和繁荣景象,预计明年年底可以投入使用。未来,园区和周庄现有的旅游区结合在一起,能够变成一个旅游矩阵,为用户提供更多体验。这也正意味着在未来,IP的转化形态会更加多元。
结语
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加速转型创造了机遇。正如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所说,“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高峰论坛的举办借助服贸会这一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综合型展会的平台优势,共享商机,共谋出路,对文化产业的未来走势进行前瞻性研判。
而在未来, 扎实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持续推动文化转型升级走向深入将会是重要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