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上海:“双百”工程 变城市资源为文旅产品

发布时间:2022-01-21 09:10:00 | 来源:中国旅游报 | 作者:丁宁 | 责任编辑:杨俊康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如何将城市资源变为文化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上海文旅人进行了积极探索,有关各方立足都市型全域旅游的特质,持续抓好市民“家门口”的文旅民心工程,结合城市微更新、微设计、微治理,打造了一批小而精美、主客共享的海派文旅空间,并于2021年年底宣布建成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个“演艺新空间”,既提升了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开创了新实践。

城市微更新点亮新生活

上海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狭小,市民想在社区周边找个地方开展文化、健身、休闲等活动殊不容易。近年来,经过一系列城市功能更新行动,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温度的公共空间出现在市民身边,也让整个城市处处是景、时时宜游。

这次同时摘得“家门口好去处”和“演艺新空间”双桂冠的上生·新所,坐落在延安西路,原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旧址”,在城市功能微更新中,其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被激发出来,现已成为长宁文旅的新地标。

“旧址”变“新所”,关键在顶层设计。长宁区委、区政府在城市更新之初,就明确要求规划部门与负责更新改造的单位“修旧如旧、保持原样”,倾力保留老建筑的历史文脉。有关方面为每栋老建筑量身定制了修缮措施和方案,经过两年改造,为其赋予了新生命。其中,“海军俱乐部附属泳池”“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民国名人别墅颇具风采,成为此次城市更新的一大亮点。

“这次‘焕新’成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新旧对话’。梳理出尺度宜人的公共广场,与历史建筑相结合进行布置,形成可观赏、可体验的公共空间,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二是营造活力氛围。通过规划实施,将原本封闭的生产型研究场所转变为具有厚重文化、怡人色彩、时尚气息的艺术文化休闲广场,使其成为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全天候活力社区。”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生·新所开放3年多以来,以崭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象面向大众,将新鲜有趣的潮流元素与“高龄”老建筑结合,文旅深度融合,焕发出城市的新活力。例如,将“建筑可阅读”与“城市微旅行”相结合,推出上生·新所“人文行走红色线路”,开发“哥伦比亚生活圈的咖啡香”等微旅游产品,探索建立以“建筑可阅读”为特色的主题式、全景式、体验式旅游品牌项目,实现建筑“可看、可听、可读、可玩”。

作为“演艺新空间”,上生·新所把戏剧文化和演艺融入都市生活。2021年,作为长宁咖啡文化节重点项目之一的首届上生·新所“咖啡戏剧节”成功举办,以园区内咖啡馆为舞台,上演了《情迷爱尔兰咖啡》等5部以咖啡为剧情主线的戏剧,得到近2000人次观众追捧。

此外,上生·新所还举办了上海时装周、上海双年展“水体”城市项目展,古驰、迪奥、香奈儿等国际知名品牌发布会;上生·新所内的茑屋书店等实体书店体验升级,构筑“书店+零售、展览、咖啡、文创、讲座”新消费模式,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这些都强化了文商旅融合,推动上生·新所从时尚文化地标向旅游目的地转变。”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家门口的好去处”主客共享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遵照总书记指示,积极谋划,大胆尝试,围绕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工作目标,以‘深度游、微旅行、慢生活’为导向,强调‘微空间、微服务、微度假、微平台’,遵循‘开放互动、便捷可达、共建共享、特色鲜明’原则,自2020年以来开展了两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旗介绍道。

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涵盖八大类型,其中生活社区15个、特色街区8个、新型商区5个、创意园区13个、工业厂区5个、便民服务19个、人文体验22个、生态绿地13个。

在北京西路石门二路西南角的一条红砖石库门弄堂里,有一家颇受人们喜爱的“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这家只有130平方米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承载着上海市民的“儿时记忆”。

静安区实施“南留北改”城市更新时,带有英国安妮女王建筑风格特征的外廊式石库门建筑群的西王小区,作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被保留下来了。“西王小区历史悠久,在小区内筹建一个弄堂博物馆的想法由来已久,我们希望通过弄堂博物馆的建设,挖掘出让小区居民引以为豪的文化,同时也能找到展示、宣传历史保护建筑的平台。”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滕毅说。

弄堂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从居民家中征集来的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及百姓生活用品,通过展板、照片、实物以及短片等,市民游客可以真切感受海派弄堂文化和“老上海”生活。“镇馆之宝”中的《崛起的东亚》《蓝天下的至爱》《辉煌进行曲》等曲谱手稿,已显“沧桑”,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屠巴海珍藏多年的宝贝。博物馆筹备时,他无私地将其全部捐出。展柜里的蝴蝶牌缝纫机、老大房八仙盒、上海益民食品厂什锦饼干铁皮盒等,样样都烙着历史的印记。

“演艺新空间”遍地开花

上海作为江南文化之都,演艺市场持续保持繁荣态势。为顺应行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文化消费潜力,2019年上海推出“演艺新空间”这一创新性举措,支持文艺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鼓励商场、文创园区、酒店、旅游景点、游船等场所打造演艺新空间。截至2021年底,上海演艺新空间达到100家,遍及全市13个区,这些“小而精”的演艺新空间,每年带来上万场各类特色演出,演出剧种包括戏曲、话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等类型,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力量。

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是首个获得“演艺新空间”授牌的沪上酒店,自2018年9月起,该酒店与上海现代人剧社合作在“十二次方酒吧”定期上演“环境先锋剧”,迄今已经有上百场,深得年轻观众的青睐。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相关负责人说:“当时,在酒店酒吧演出环境先锋剧在上海还属首创,虹桥康得思作为朗廷酒店集团在内地首家开业的康得思品牌酒店,在上海各种利好政策的激励下,积极探索新颖的艺术特色发展之路,演艺新空间现已成为酒店的标志性名片之一。”

演艺新空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为新人提供了舞台,也拉近了市民与艺术的距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表示,上海这些个性鲜明的演艺新空间已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游客来沪旅游的打卡点。未来,上海将继续推动演艺新空间发展,充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抓好数量和质量、“准入”和“退出”、意识形态安全和防疫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演艺新空间丰富上海文艺舞台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上海这座魅力之城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活力,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更大贡献。